上召諸將問曰:「布反,為之奈何?」皆曰:「發兵擊之,坑豎子耳(1),何能為乎!」汝陰侯滕公召故楚令尹問之。令尹曰:「是故當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貴之(2),南面而立萬乘之主(3),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4),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籌筴之計(5),可問。」上迺召見問薛公。薛公對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上曰:「何謂上計?」令尹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6),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據敖庾之粟(7),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8),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上曰:「是計將安出(9)?」令尹對曰:「出下計。」上曰:「何謂廢上中計而出下計?」令尹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致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上曰:「善。」封薛公千戶。迺立皇子長為淮南王。上遂發兵自將東擊布。
(1)豎子:小子。對人鄙薄的稱呼。(2)疏爵:分別賜予爵位。疏:分。(3)萬乘之主:萬輛兵車之主。本指天子,這是說被分封的王和諸侯的規模勢力像天子。(4)「往年」下二句:韓信、彭越均在漢十一年春被殺,黥布同年七月反叛,不當稱「往年」,又稱「前年」。而《集解》引張晏曰:「往年,前年國耳,使文相避也。」(5)籌筴:策劃謀略。筴,「策」的異體字。(6)傳檄(x□,希):傳遞檄文。檄:徵召、曉喻或聲討的文書。(7)敖庾:糧倉。(8)重:輜重。此指貴重財物。(9)是:這。指代黥布。
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1),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籌之,東擊荊,荊王劉賈走死富陵。盡劫其兵,渡淮擊楚。楚發兵與戰徐、僮間,為三軍,欲以相救為奇。或說楚將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諸侯戰其地為散地(2)。今別為三,彼敗吾一軍,余皆走,安能相救!」不聽。布果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
(1)厭兵:厭惡作戰。(2)散地:古兵家認為在自己領地與敵人作戰,士卒在危急時容易逃散。
遂西,與上兵遇西會甀。佈兵精甚,上迺壁庸城(1),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2),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紿布(3),偽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隨之番陽。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封賁赫為期思侯,諸將率多以功封者(4)。
(1)壁:藏於壁壘,堅守不出。(2)陳(zhen,陣):同「陣」。作戰時的戰鬥隊列。(3)紿:哄騙,欺騙。(4)率:大致,一般。
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六(1),皋陶之後哉?身被刑法(2),何其拔興之暴也(3)!項氏之所坑殺人以千萬數,而布常為首虐。功冠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於身為世大僇(4)。禍之興自愛姬殖(5),妒媢患(6),竟以滅國!
(1)《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2)被:遭受。(3)拔興:迅速興起。拔:猝然。暴:突然。(4)僇:恥辱。(5)殖:繁衍,孳生。(6)妒媢:嫉妒。媢:妒。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王學孟 譯注
【說明】
本傳記載了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纍纍戰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他登壇拜將後與劉邦的一篇宏論,使韓信嶄露頭角,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的胸襟。井陘一戰正面表現了卓絕而奇特的軍事才能。他挑選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說:「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旗,立漢赤幟。」並傳令今日破趙會餐。仗還沒打就預料必勝。他不僅具體佈置騎兵的行動計劃,連敵軍「空壁逐我」也肯定無疑,難怪將士們都不相信。接著他又派出萬人的先鋒隊,「出,背水陣」。顯然萬人的先鋒隊伍,背水佈陣是不合常規的,是違反兵書戰策的,所以連敵軍也「望而大笑」。隨後豎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然而兩軍相接,趙軍果然傾巢出動功擊韓信的軍隊,韓信詐敗,拋旗棄鼓,等到他的騎兵乘虛衝入趙軍營壘,換上漢軍赤幟後,韓信率眾拚死反撲,迫使趙軍想退回營壘,「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誠如韓信所說:「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這正是韓信知己知彼,據實靈活地運用戰策的結果,足見其胸中韜略之一斑了。
濰水之戰,著墨雖少,卻表現了韓信的智慧。龍且不聽進諫,倨傲而又剛愎自用,進兵與韓信夾濰水佈陣,韓信「壅水上流,引軍半至,擊龍且,佯不勝,還走。」等到龍且率軍渡水,追韓信時,「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使得龍且軍大半淹死水中,激烈的戰鬥中殺死龍且。韓信總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作戰部署,讓敵方作出錯誤的判斷,以智取勝。
本文細節描寫非常精彩。韓信受胯下之辱的細節,不僅畫活了屠中少年的個性特徵,而且也很好地描寫出韓信的心理特徵。大量的心理活動,都在他「熟視」、「蒲伏」之中表現出來。而劉邦見到韓信請求為假齊王的上書時,罵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用腳踩他以示意時,他突然醒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這一戲劇性的細節描寫生動而又風趣地把劉邦不拘禮節,流氓成性,頭腦絕頂聰明、靈活,以及他隨機應變的能力、情態都畫活了。劉邦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了嗎?
【譯文】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粱率軍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在項粱部下,卻沒有名聲。項粱戰敗,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採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了漢王。因為沒有什麼名聲,只做了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犯法判處斬刑,同夥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說:「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漢王並沒有察覺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