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49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49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498頁

朗讀:

以車騎將軍從擊反韓王信於代,至馬邑,受詔別降樓煩以北六縣,斬代左相,破胡騎於武泉北。復從擊韓信胡騎晉陽下,所將卒斬胡白題將一人。受詔並將燕、趙、齊、梁、楚車騎,擊破胡騎於硰石。至平城,為胡所圍,從還軍東垣。

(1)其秋:指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的秋天。


  

從擊陳豨,受詔別攻豨丞相侯敞軍曲逆下,破之,卒斬敞及特將五人(1)。降曲逆,盧奴、上曲陽、安國、安平。攻下東垣。
黥布反,以車騎將軍先出,攻布別將於相,破之,斬亞將、樓煩將三人。又進擊破布上柱國軍及大司馬軍。又進破布別將肥誅。嬰身生得左司馬一人,所將卒斬其小將十人,追北至淮上。益食二千五百戶。布已破,高帝歸,定令嬰食穎陰五千戶,除前所食邑。凡從得二千石二人(2),別破軍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國一,郡二,縣五十二,得將軍二人,柱國、相國各一人,二千石十人。

(1)特將:才能傑出,能夠單獨率軍作戰的將領。(2)凡:總共,共計。

嬰自破布歸,高帝崩,嬰以列侯事孝惠帝及呂太后。太后崩,呂祿等以趙王自置為將軍,軍長安,為亂。齊哀王聞之(1),舉兵西,且入誅不當為王者(2)。上將軍呂祿等聞之,乃遣嬰為大將,將軍往擊之。嬰行至滎陽,乃與絳侯等謀,因屯兵滎陽,風齊王以誅呂氏事(3),齊兵止不前。絳侯等既誅諸呂,齊王罷兵歸,嬰亦罷兵自滎陽歸,與絳侯,陳平共立代王為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於是益封嬰三千戶,賜黃金千斤,拜為太尉。
三歲,絳侯勃免相就國,嬰為丞相,罷太尉官。是歲(4),匈奴大入北地、上郡,令丞相嬰將騎八萬五千往擊匈奴。匈奴去,濟北王反(5),詔乃罷嬰之兵。後歲余,嬰以丞相卒,謚曰懿侯。子平侯阿代侯。二十八年卒,子強代侯。十三年,強有罪,絕二歲。元光三年(6),天子封灌嬰孫賢為臨汝侯,續灌氏後。八歲,坐行賕有罪(7),國除。

(1)齊哀王:劉襄。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2)不當為王者:指呂祿兄弟。劉邦曾有遺言,「非劉者勿王」,因此曰「不當」。(3)風:通「諷」,示意,暗示。(4)是歲:這一年,指漢文帝前元三年,即公元前177年。(5)濟北王:指齊悼王劉肥之子劉興居。(6)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元光,漢武帝第二個年號。(7)賕:賄賂。

太史公曰:吾適豐沛(1),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2),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3),豈自知附驥之尾(4),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5)?余與他廣通(6),為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雲。

(1)適:到,往。(2)素:平素,這裡指平素的為人。(3)鼓刀:屠宰敲擊其刀有聲,故稱操刀為鼓刀。(4)附驥之尾:指跟隨劉邦打天下。(5)德流子孫:此指他們封侯之後,子孫後代都得到恩澤。(6)通:指有交往。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張連科 譯注


  

【說明】

本傳是張蒼、周昌、任敖、申屠嘉四個人的合傳。(車千秋及以後幾個人的傳記並不是司馬遷所作,而是後來褚先生的補作。)在這四個人當中,刻畫得最為出色的是周昌和申屠嘉。從這兩個人身上,可以看出太史公刻畫人物的深厚功力,特別是以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性格這一點上,更是後人學習的榜樣。例如有這樣一節,云:「(周)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休息時間,夫妻擁抱在一塊兒,今天看來,本無可厚非,但周昌入內,本應「非禮勿視」,卻被他看到了,所以只有逃跑了事。偏偏又遇上了一個頗不檢點的皇帝,追上之後,還要騎在他周昌的脖子上問他。在這裡有兩個關健的句子,一是「騎周昌項」,一是「昌仰曰」。前一句只是捎帶著一筆,用一個動作,就把劉邦的流氓氣質刻畫得維紗維肖;後一句只用了三個字,就把周昌那耿直、剛強、不屈不撓的性格刻畫得非常突出。本來臣子對皇帝講話應該低頭垂手、恭恭敬敬,而周昌要罵皇帝,還挺直了脖子,看準了皇帝,面對面地罵,這就更加鮮明地表現了他的性格。司馬遷是語言大師,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更是他的老本行。比如,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周昌和劉邦的意見不一致,本傳中這樣寫他:「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周昌本來就口吃,再加上是在非常氣憤的時候,所以就口吃得更加厲害,作者以「期」、「期」的口吃聲來寫當時周昌的情態,很確切地表現了他憨厚,正直,但口齒不清的特點。由此更可以看出司馬遷在運用語言方面的深厚功力。

【譯文】

丞相張蒼是陽武人,他非常喜歡圖書、樂津及曆法。在秦朝時,他曾擔任過御史,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後來因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經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沛公攻打南陽。後來張蒼因為犯法應該斬首,脫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時,身體又高又大,同時還有一身如同葫蘆籽一樣肥碩白皙的皮膚,湊巧被王陵看見,驚歎張蒼長得好。因此,王陵就向沛公說情,赦免了他的死罪。這樣,張蒼便跟隨沛公向西進入武關,到達咸陽。沛公被立為漢王,進入漢中,不久又還師平定三秦。陳余打跑常山王張耳,張耳投歸漢王,漢王就任命張蒼為常山的郡守。又跟隨韓信攻打趙國,張蒼擒獲陳余。趙地被平定之後,
王任命張蒼為代國相國,防備邊境敵寇。不久,又被調任趙國相國,輔佑趙王張耳。張耳死後,輔佐趙王張敖。然後又調任代國相國,輔佑代王。燕王臧荼謀反時,高祖帶兵前去攻打,張蒼以代國相國的身份跟隨高祖攻打臧荼有功,在高祖六年(前201)中被封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後來,張蒼被升任為管理財政的計相。一個月之後,張蒼以列侯的爵位改任主計,他擔任這個職務達四年之久。此時蕭何擔任相國,而張蒼是從秦時就擔任柱下史,非常熟悉天下的圖書和各種簿籍,再加上他很精通計算、樂律和曆法,因此就命令他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辦公,負責管理各郡國交上來的會計帳簿。黥布謀反未成而逃跑,漢高祖就立他的兒子劉長作淮南王,命令張蒼為相國來輔佐他。十四年(應為十六年)之後,張蒼調任御史大夫。
周昌是沛縣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時擔任泗水卒史。等到漢高祖在沛縣起兵的時候,打敗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監,這樣,周昌、周苛二兄弟也就以卒史的資歷追隨沛公,沛公命周昌擔任一名管旗幟的職志,周苛暫時在帳下當賓客。後來他們都跟從沛公入關,推翻強秦的統治。沛公被封為漢王,漢王任命周苛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
漢王四年(前203),楚軍在滎陽把漢王團團圍住,情況緊急,漢王悄悄逃跑出圍,命令周苛留守滎陽城。楚軍攻破了滎陽,想任命他為將領,周苛痛斥道:「你們這些人應該趕快投降漢王,不然的話,很快地就要做俘虜了!」項羽聽罷大怒,立刻就烹殺了周苛。於是,漢王就拜周昌為御史大夫。周昌經常跟隨漢王,並且多次擊敗項羽軍。因此,在高祖六年(前201)時,周昌和蕭何、曹參一起受封,周昌被封為汾陰侯,周苛的兒子周成因父親為國捐軀的原因,也被封為高景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