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52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52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523頁

朗讀:

盎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袁盎。袁盎還,愧其吏(1),乃之丞相捨上謁(2),求見丞相。丞相良久而見之。盎因跪曰:「願請間(3)。」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4),之曹與長史掾議(5),吾且奏之;即私邪(6),吾不受私語。」袁盎即跪說曰:「君為丞相,自度孰與陳平、絳侯(7)?」丞相曰:「吾不如。」袁盎曰:「善,君即自謂不如。夫陳平、絳侯輔翼高帝(8),定天下,為將相,而誅諸呂,存劉氏;君乃為材官蹶張(9),遷為隊率十,積功至淮陽守,非有奇計攻城野戰之功。且陛下從代來,每朝,郎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受采之,未嘗不稱善。何也?則欲以致天下賢士大夫。上日聞所不聞,明所不知,日益聖智;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聖主責遇相,君受禍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曰:「嘉鄙野人□,乃不知,將軍幸教。」引入與坐,為上客。

(1)愧其吏:在下屬官吏面前覺得羞愧。(2)之:往……。(3)請間:請求別人迴避,單獨會見。(4)使:假使。(5)曹:分科辦事的官署。(6)即:如果。私:指私事。邪:同「耶」,語氣詞。(7)度:估計。孰與:與……比,哪一個……。(8)輔翼:輔佐保護。(9)材官:低級武士。蹶張:腳踏弓弩,使它張開。十隊率:小軍官。古代以百人為隊。輦:皇帝皇后乘的車子。閉鉗:封閉。□鄙野:粗鄙庸俗。


  

盎素不好晁錯(1),晁錯所居坐,盎去;盎坐,錯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及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吳王財物(2),抵罪(3),詔赦以為庶人。
吳、楚反(4),聞,晁錯謂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鄉(5),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謀。」晁錯猶與未決(6)。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者,願至上前口對狀(7)。竇嬰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見。晁錯在前,及盎請辟人賜間(8),錯去,固恨甚(9)。袁盎具言吳所以反狀十,以錯故,獨急斬錯以謝吳,吳兵乃可罷。其語具在《吳事》中。使袁盎為太常,竇嬰為大將軍。兩人素相與善。逮吳反□,諸陵長者長安中賢大夫爭附兩人□,車隨者日數百乘□。

(1)好:喜歡。(2)案:通「按」,查問。(3)抵罪:按犯罪的輕重,給予應得的懲罰。(4)吳、楚反:指漢景帝三年(前154)發生的吳、楚七國叛亂。七國包括吳國、楚國、菑川、濟南、膠西、膠東、趙國等諸侯國。以吳王劉濞為主謀,楚為大國,所以稱「吳、楚反」。詳見卷一百六《吳王劉濞列傳》。(5)鄉:同「向」。(6)猶與:即猶豫。(7)對狀:對質的意思。(8)辟人賜間:避開別人,請求單獨會見。辟,同「避」。(9)固:通「故」,乃,就。十具言:詳細說明。獨:只有。《吳事》:指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逮:等到。□諸陵:指長安附近的長陵、安陵、霸陵等。□乘:輛。古時一車四馬謂之「乘」。

及晁錯已誅,袁盎以太常使吳。吳王欲使將,不肯。欲殺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圍守盎軍中。袁盎自其為吳相時,(嘗)有從史嘗盜愛盎侍兒(1),盎知之,弗洩,遇之如故(2)。人有告從史,言「君知爾與侍者通」(3),乃亡歸(4)。袁盎驅自追之,遂以侍者賜之(5),復為從史。及袁盎使吳見守(6),從史適為守盎校尉司馬,乃悉以其裝繼置二石醇醪(7),會天寒,士卒飢渴,飲酒醉,西南陬卒皆臥(8),司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9)。」盎弗信,曰:「公何為者?」司馬曰:「臣故為從史盜君侍兒者。」盎乃驚謝曰:「公幸有親十,吾不足以累公」司馬曰:「君弟去,臣亦且亡,辟吾親□,君何患!」乃以刀決張□,道從醉卒(直)隧[直]出□。司馬與分背□,袁盎解節毛懷之□,杖,步行七八里,明,見梁騎□,騎馳去,遂歸報。

(1)盜愛:偷偷地愛,即私相愛悅,亦即私通。侍兒:婢女。(2)遇之:對待他。如故:像從前一樣。(3)通:通姦。(4)亡歸:逃回家。(5)侍者:即上文中的「侍兒」。(6)見守:被圍困。(7)裝繼(z□,資):隨身攜帶的財物。繼,通「資」。置:買。醇醪(lao,勞):味道濃厚的酒。(8)陬:隅,角落。(9)期:約定。旦日:明朝。十親:父母。弟:只管。且:將要。□辟:同「避」,躲藏。□決:割開。張:通「帳」。帳幕。□道:通「導」,導引。隧:道路。□背:指背道而馳。□節毛:即節旄,為使臣所持的信物,用竹子做成,柄長八尺,因上輟有犛牛尾的裝飾,故名。

吳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1),袁盎為楚相。嘗上書有所言,不用。袁盎病免居家,與閭裡浮沉(2),相隨行,鬥雞走狗。雒陽劇孟嘗過袁盎(3),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謂盎曰:「吾聞劇孟博徒(4),將軍何自通之?」盎曰:「劇孟雖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車千餘乘,此亦有過人者。且緩急人所有(5)。夫一旦有急叩門,不以親為解(6),不以存亡為辭,天下所望者,獨季心、劇孟耳。今公常從數騎,一旦有緩急,寧足恃乎!」罵富人,弗與通。諸公聞之,皆多袁盎(7)。

(1)元王子平陸侯禮: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禮。劉禮初封為平陸侯。(2)閭裡:鄉里。浮沉:指隨俗混日子。(3)過:拜訪。(4)博徒:賭博的人。(5)緩急:偏義複詞,急的意思。(6)以親為解:以父母尚在推說解脫。(7)多:稱讚。

袁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1)。梁王欲求為嗣,袁盎進說,其後語塞(2)。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刺者至關中,問袁盎,諸君譽之皆不容口(3)。乃見袁盎曰:「臣受梁王金來刺君,君長者,不忍刺君。然後刺君者十餘曹(4),備之!」袁盎心不樂,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5)。還,梁刺客後曹輩果遮刺殺盎安陵郭門外(6)。

(1)籌策:計謀策略。(2)語塞:指梁王要求成為景帝繼承人的朝議被阻止。(3)不容口:指讚不絕口。(4)曹:輩。這裡有批、撥兒的意思。(5)棓(bei,被)生:一位佔卜者。(6)遮:阻攔。郭門:外城的門。

晁錯者,穎川人也。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1),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2)。


  
錯為人峭直刻深(3)。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4),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5),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6),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1)申商:指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刑名:指名和實的關係。是循名責實,,明賞罰的統治法術。刑,同「形」。(2)文學:指文章。(3)峭直刻深:嚴峻剛直,苛刻嚴酷。(4)《尚書》:儒家經典之一,亦稱《書》或《書經》。(5)便宜事:便國利民之事。(6)辯:指口才好。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1),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內史府居太上廟堧中(2),門東出,不便,錯乃穿兩門南出,鑿廟堧垣。丞相嘉聞,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夜請間,具為上言之(3)。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4)。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謝。罷朝,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為兒所賣,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1)傾:壓倒。(2)太上廟:指高祖劉邦之父劉太公之廟。堧:城郭旁或河邊的空地。這裡指太上廟內外牆之間的空地。(3)具:通「俱」。(4)下:交給。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