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05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05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05頁

朗讀:

閩越王無諸及越王海王搖者(1),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2),姓鄒氏(3)。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4),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5),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6),弗王(7),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漢五年(8),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9),都東冶十。孝惠三年(11),舉高帝時財功(12),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13),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後數世,至孝景三年(14),吳王濞反(15),欲從閩越(16),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乃吳破,東甌受漢購(17),殺吳王丹徙(18),以故皆得不誅(19),歸國(20)。
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21),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至建元三年(22),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問太尉田蚡,蚡對曰:「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23)。自秦時棄弗屬。」於是中大夫莊助詰蚡曰(24):「特患力弗能救(25),德弗能覆;誠能(26),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27),何乃越也(28)!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29),彼當安所告愬(30)?又何以子萬國乎(31)?」上曰:「太尉未足與計(32)。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33)。」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34)。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35),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36),遂發兵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37),乃悉舉眾來(38),處江、淮之間。


  

(1)閩越:越人的一支。東海:指今浙江南部靠海的地區。搖:人名。(2)先:祖先。後文「奉閩越先」之「先」同此。(3)騶:當為「駱」。按陳直《史記新證》以為「騶為齊大姓,不聞在閩越。傳文為『駱』字之誤無疑。」(4)君長:此指少數民族的首領。(5)畔:通「叛」。(6)主命:把持向諸侯發佈命令的大權。(7)弗王:沒有封無諸和搖為王。(8)漢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按稱漢系從劉邦於公元前二○六年被項羽封為漢王開始。(9)王:稱王。故地:即舊地,原來的地方。十都:建都城。(11)孝惠三年:漢惠帝三年(前192)。(12)舉:列舉。越功:越國的功勞。(13)便附:願意歸附。(14)孝景三年:漢景帝三年(前154)。(15)吳王濞反:景帝三年正月,吳王濞聯合趙、楚等國發動了所謂斬晁錯、清君側的「七國之亂」。事詳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從:隨。(16)購:以重金收買。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欲從閩越:意謂想讓閩越跟隨他造反。從:隨。(17)以重金收習。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載:「漢使人以利啗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啗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18)殺吳王丹徙:即殺吳王於丹徙。(19)誅:責罰。(20)歸國:指回到東越本土。(21)亡走:逃跑。(22)建元三年:即公元前一三八年。建元為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23)煩:打擾。(24)詰:詰難、質問。(25)特:只是。患:擔心。(26)誠:如果。(27)舉:全部;整個。(28)何乃:何只。(29)振:救助。(30)安所:何處。愬(su,訴):告。(31)子:這裡是養育、愛護的意思。(32)與計:同他商量事情。(33)虎符: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銅鑄虎形,中分為二,右存於朝廷,左由被遣將帥保存。有事調遣,合符為證。(34)以節:猶「持節」。節為使者信物。(35)距:通「拒」。後文「至建元六年」段「閩越王郢發兵距漢」、「公鼎六年秋」段「發兵距漢道」等句中的「距」字均同此。(36)諭:明告。意指:此指皇帝的命令。指:同「旨」。意圖。(38)徙中國:遷移到中原地區。(37)悉:全。

至建元六年,閩越擊南越。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擊而以聞(1)。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將軍。兵未逾嶺,閩越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餘善乃與相(2)、宗族謀曰:「王以擅發兵擊南越,不請(3),故天子兵來誅。今漢兵眾強,今即幸勝之(4),後來益多,終滅國而止。今殺王以謝天子,天子聽,罷兵,固一國完(5);不聽,乃力戰,不勝,即亡入海。」皆曰「善」。即殺王(6),使使奉其頭致大行(7)。大行曰:「所為來者誅王。今王頭至,謝罪,不戰而耘(8),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農軍(9),而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詔罷兩將兵,曰:「郢等首惡十,獨無諸孫繇君丑不與謀焉(11)。」乃使郎中將立丑為越繇王,奉閩越先祭祀(12)。
餘善已殺郢,威行於國(13),國民多屬,竊自立為王。繇王不能矯其眾持正(14)。天子聞之,為餘善不足復興師,曰:「餘善數與郢謀亂,而後首誅郢,師得不勞(15)。」因立餘善為東越王(16),與繇王並處。

(1)擅:擅自。聞:把事情報告上級,使上級聽到。(2)相:指閩越的丞相。(3)不請:指不向漢天子請示。(4)幸:僥倖。(5)謝:謝罪。(5)固:固然。完:保全完整。(6):鐵柄小矛。此指以刺殺。(7)奉:通「捧」。此指送。致:送到。大行:指王恢。(8)耘:鋤草。此指消除。(9)便宜:方便靈活地處理事情。案兵:停止軍事活動。大農軍:指韓安國的軍隊。十首惡:首先做壞事的人。此指首先挑起戰爭的人。(11)丑:人名。與:參加。(12)奉:侍奉。(13)威:威望。行:傳佈。(14)矯:矯正。持正:保持正道。(15)勞:勞苦。(16)因:於是。

至元鼎五年(1),南越反,東越王餘善上書,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等。兵至揭揚,以海風波為解(2),不行,持兩端(3),陰使南越(4)。及漢破番禺,不至。是時樓船將軍楊僕使使上書,願便引兵擊東越(5)。上曰士卒勞倦,不許(6),罷兵,令諸校屯豫章梅領待命(7)。
元鼎六年秋,餘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漢道(8)。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9),入白沙、武林、梅嶺,殺漢三校尉。是時漢使大農張成、故山州侯齒將屯十,弗敢擊,卻就便處(11),皆坐畏懦誅(12)。
餘善刻「武帝」璽自立,詐其民,為妄言(13)。天子遣橫梅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樓船將軍楊僕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14),出若邪、白沙。元封元年冬(15),鹹入東越。東越素兵發距險(16),使徇北將軍守武林,敗樓船將軍數校尉,殺長吏。樓船將軍率錢唐轅終古斬徇北將軍,為御兒侯。自兵未往(17)。


  
(1)元鼎:漢武帝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2)海風波:海風掀起大浪。解:解釋。此指借口。(3)持兩端:採取兩不得罪的政策。(4)陰:暗中。(5)便:順便。引兵:領兵。(6)許:答應。(7)梅領:即梅嶺。(8)漢道:漢軍經過的道路。(9)號:加封名號。十故:原來的,從前的。齒:劉齒。元朔四年(前125),受封山州侯,元鼎五年(前112)被免去侯爵。所以這裡稱「故山州侯」。將屯:率兵駐防。(11)卻:退。就:往。便處:方便有利的地方。(12)坐:因犯……罪。畏懦:怯懦懼敵軍。(13)妄言:虛妄不實的言論。(14)越侯:降漢後被封為侯的兩個南越人,即嚴和甲。一任戈船將軍,一任下瀨(一作「下厲」)將軍。(15)元封:漢武帝第六個年號(前110-前105)。(16)素:一向。(17)自兵:自己的軍隊。

故越衍侯吳陽前在漢(1),漢使歸諭餘善,餘善弗聽,及橫海將軍先至,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2),攻越軍於漢陽。從建成侯敖(3),與其率(4),從繇王居股謀曰:「侯善首惡,劫守吾屬(5)。今漢兵至,眾強,計殺餘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6)。」乃遂懼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將軍,故封繇王居股東成侯,萬戶;封建成侯敖為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說為按道侯;封橫海校尉為繚荌侯。福者,成陽共王子,故為海常侯,坐法失侯。舊從軍無功,以宗室故侯。諸將皆無成功,莫封。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7),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8)。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