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97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97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97頁

朗讀:

(1)饒:富有。材:木材。(2)穀(g□,谷):木名,即楮木,樹皮可以造紙。(3)(lu,盧):野麻,可以織布。(4)旄:犛牛尾。尾上的長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裝飾。(5)絲:蠶絲。(6)聲色:音樂和女色。當時統治者將此看做供享樂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貨物中。(7)楠:楠木,是貴重的建築和造船材料。(8)梓:梓樹,木材可以製作器具。(9)桂:也叫木犀,是珍貴的芳香植物。十連:通「鏈」,鉛礦石。(11)丹沙:礦物名。即丹砂,俗稱硃砂。(12)犀:指犀牛角。(13)玳瑁:爬行動物,跟龜相似。甲殼可作珍貴的裝飾品。(14)珠璣:泛指珠子。珠:珍珠。璣:不圓的珠子。(15)齒革:指某些獸類的牙齒和皮革,如象牙、虎皮。(16)龍門:即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陝西韓城縣東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17)旃裘:氈子和皮衣。旃,通「氈」。(18)筋角:獸筋、獸角,用作製造弓弩。(19)棋置:好像棋子那樣密佈。(20)大較:大略、大概。(21)謠俗:民間習俗。因歌謠能反映民間習俗,故以謠俗代指。奉生:養生。奉:供養。具:器具、用品。(22)待:依靠。(23)虞:掌管山林水澤的官員,包括開發山澤資源的人。(24)工:工匠,手工業者。成之:製造出來。(25)商:商人。通之:流通貨物。(26)寧(ning,佞):難道。政教:政令。發征:征發。征:求取。期會:約期會集。(27)任其能:盡其所能。指發揮自己的特長與技能。(28)物賤之征貴:意思是物賤極必貴,所以賤是貴的徵兆。征,徵兆。(29)貴之征賤:意思是物貴極必賤,所以貴是賤的徵兆。(30)勸:勸勉、努力。(31)道:客觀規律。此處指經濟法則。符:符合。(32)自然:指自然法則。驗:證明。

《周書》(1)曰:「農不出則乏其食(2),工不出則乏其事(3),商不出則三寶絕(4),虞不出則財匱少(5)。」匱少而山澤不辟矣(6)。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7)。原大則饒(8),原小則鮮(9)。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十,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11)。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12),人民寡(13),於是太公勸其女功(14),極技巧(15),通魚鹽(16),則人物歸之(17),繈至而輻湊(18)。故齊冠帶衣履天下(19),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20)。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21),設輕重九府(23),則桓公以霸(24),九合諸侯(24),一匡天下(25);而管氏亦有三歸(26),位在陪臣(27),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28)。


  

(1)《周書》:《尚書》組成部分之一。相傳是記載周代史事之書。(2)出:生產、種田。(3)事:事物、器物。(4)三寶:指糧食、器物、財富。絕:斷絕,無。(5)匱:缺乏。(6)辟:開闢。(7)原:本源、源泉。(8)饒:富足,東西多。(9)鮮:貧困,東西少。十莫:無人,沒有誰。予:通「與」,給與。(11)拙者:愚笨的人。不足:不富裕,窮困。(12)潟(xi,戲)鹵(l□,魯):不適宜耕種的鹽鹼地。(13)寡:少。(14)女功:亦作「女工」、「女紅」。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15)極技巧:極盡其技巧。即使其技巧達到極高的水平。(16)通:交流、貶運。(17)人物:指人和物。歸:歸附,歸聚。(18)繈至:像繩索相連一樣接連而來。繈,用繩索穿好的錢串。輻湊:形容四方人物來歸,像輻之集中於轂一般。輻:車輪中間的直木。湊,聚集。(19)冠帶衣履天下:以冠帶衣履供給天下。意為天下的冠帶衣履多為齊所製作。(20)海岱之間:今山東半島。海:指今渤海。岱:指泰山。斂袂:整理衣袖。袂:衣袖。朝:朝見,朝拜。(21):修治、整頓。(22)輕重:中國歷史上關於調節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以《管子·輕重》論述最為詳細。此處意為調節物價,掌管財政。九府:周代掌管財政的九個官府。(23)霸:稱霸。(24)九合:多次會合。(25)匡:正,糾正。(26)三歸:台觀名。相傳為管仲修築,作游賞用。說明其財勢超過一般大臣。(27)陪臣:春秋時期諸侯的大夫對周天子自稱陪臣。(28)威:指齊威王田因齊。宣:指齊宣王田辟疆。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1)。」禮生於有而廢於無(2)。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3)。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4)。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5),以而不樂(6),夷狄益甚(7)。諺曰:「千金之子(8),不死於市(9)。」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十,皆為利來;天下壤壤(11),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12),萬家之侯(13),百室之君(14),尚猶患貧(15),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16)!

(1)「倉廩實……知榮辱」:此二句引文見《管子·牧民》篇。廩:糧倉。(2)禮:我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整套禮節儀式。有:富有。無:匱乏,貧窮。(3)適其力:適當地用自己的勞力。適:適宜、適當。(4)附:附著,增益。(5)客:門客,食客。無所之:無處去,無處容身。(6)以而:因而。(7)夷狄:泛指少數民族。益甚:更為嚴重,更加厲害。(8)千金之子:千金之家的子弟。指富家子弟。(9)不死於市:不會因犯法而在市上處死。古代常在鬧市處決犯人,並暴屍街頭。十熙熙:形容擁擠、熱鬧的樣子。(11)壤壤:通「攘攘」,紛亂的樣子,與「熙熙」同義。(12)千乘之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13)萬家之侯:享有食邑萬戶的封侯。指諸侯。(14)百室之君:享有食邑幾百戶的封君。指大夫。(15)尚猶:尚且還。患:憂慮,擔心。(16)編戶之民:編入戶口冊的老百姓。


  
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1),時用則知物(2),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3)。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4)。旱則資舟(5),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6),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糶(7),二十病農(8),九十病末(9)。末病則財不出十,農病則草不辟矣(11)。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12),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13),關市不乏(14),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15),務完物(16),無息幣(17)。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18),無敢居貴(19)。論其有餘不足(20),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21),賤下極則反貴(22)。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23)。財幣欲其行如流水(24)。」修之十年(25),國富,厚賂戰士(26),士赴矢石(27),如渴得飲,遂報強吳(28),觀兵中國(29),稱號「五霸(30)」。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