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734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734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734頁

朗讀: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1),令小兒歌之。高祖崩(2),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3)。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4)。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5),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6),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7)。


  
(1)高祖過沛:指漢高祖劉邦討平淮南王黥布的叛亂,回兵過沛。(事詳《高祖本紀》)。《三侯之章》:《索隱》說就是《大風歌》,「其辭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也。侯,語辭也。……兮亦語辭也。沛詩有三『兮』,故雲三侯也。」明·方以智《通雅》說:「兮與侯古通用,但侯乃發語辭,與兮字不同也。」意思是兮可讀為侯,做發語辭的侯則不可改用兮字。由此知《大風歌》中的三「兮」字,皆讀為「侯」,故稱為《三侯之章》。(2)崩:《禮記·曲禮下》說:「天子死曰崩」,又說:「崩,曰天王崩」。孔穎達疏說:「崩者,自上墜下曰崩。王者死,如從天墜下,故曰崩。」(3)舞:同舞。宗廟:古代天子至於士祭祀祖宗的處所。《禮記·祭法》:「天下有王,……設廟祧壇墠而祭之。」鄭玄注說:「廟之言貌也。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上古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後世大夫以下稱家廟。(4)樂府:古代管理音樂事宜的官署。《漢書·禮樂志》說:「至武帝……乃立樂府」。顏師古注說:「始置之也,樂府之名蓋起於此,哀帝時罷之」。管音樂的官署產生很早,《尚書·舜典》載:「帝(按:指舜)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漢書·禮樂志》已有「孝惠二年,使樂府令」等語。所以一說樂府始設於秦始皇。肄(yi,異):研習。(5)《索隱》謂:「《禮樂志》『安世房中樂』有十九章」。誤。這裡是指《禮樂志》中的《郊祀歌十九章》。梁玉繩對此曾有疑問,說是「以為郊祀歌歟?則十九章並太始三年《赤蛟歌》數之,又非史公所及睹。」按《漢書·禮樂志》,《赤蛟歌》不載著作年代,太始三年所撰為《象載瑜》歌。且《史記》所記不似班固所說「迄於天漢。」征和二年,任安少卿以戾太子案下獄,司馬遷寫了《報任安書》,其中說他的百三十篇《史記》「上計軒轅,下至下茲」。「茲」者,征和二年也。所以,樂書十九章中即便有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的歌詞也無足多怪。(6)胡三省《通注》說:「漢時五經之學各專門名家,故通一經者不能盡通歌詩之詞意,必集五經家相與講讀乃得通也。」按:史載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初「置五經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是指五經各置博士,博士弟子也是各習一經,共五十人。漢代這種制度產生了只「通一經之士」這類知識狹隘的人,於是有司馬遷的以上論述。其實,漢代多大儒,武帝時如孔安國之輩也不止一人,既有人能做貫穿五經知識的詩歌,必不乏解詩歌之人,無須「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這是司馬遷對武帝所行博士制度的嘲笑。不可作信史讀。(7)《爾雅》,書名。十三經之一。有三省注說:「《爾雅》三卷二十篇,文帝時列於學官。」今傳為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本,共1019目,又離析第一目《釋詁》為上下兩篇,合為20篇。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於爾雅二字不加書名號,誤。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1),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2)。春歌《青陽》(3),夏歌《朱明》(4),秋歌《西皋》(5),冬歌《玄冥》(6)。世多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7),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8),沾赤汗兮沬流赭(9)。騁容與兮跇萬里十,今安匹兮龍為友。」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11),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12),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