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780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780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780頁

朗讀:

(1)太白星出時,應距日半次(約15°)。若大於半次,距日遠,為「出高」;小於半次,距日近,為「庳」(同卑)。(2)《正義》引鄭玄語說:「方猶向也。」引孟康語說:「金謂太白也。」王元啟說:「日朱鳥七宿」為日南;「日玄武七宿」為日北。按:「日方南」是日方南行的意思,日南行指夏至後到冬至之間;同樣「日方北」指冬至後到夏至之間。(3)躁:躁動,就是動。靜的反義詞。(4)王元啟說:「圜則不角,角則不圜」,所以認為「圜」字當刪。按:「圜」非指星,而是指芒角,角有圜角、尖角。圜角是指較鈍的角。實質是星暗一些,雖有角而不刺目。(5)水事:「水不潤下」,釀成災害。《漢書·五行志》說:「霧水暴出,百川逆溢,壞鄉邑、溺人民,及淫雨傷稼穡,是為水不潤下」。(6)木事:由《漢書·五行志》:「田獵馳騁不反宮室,飯食沉湎不顧法度,妄興徭役以奪民時,作為奸詐以傷民財」都屬「木事」。(7)土事:帝王內事。《漢書·五行志》說:「土,中央,生萬物者也,其於王者,為內事」,包括夫婦、宮室、親屬等項。若內事不修:「治宮室 ,飾台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天的反應是「稼穡不成」,即「無水旱之災而草木百谷不熟」。是為土事。(8)《漢書·律歷志》:太白晨出東方時,距日半次(小於半次,星光為日光所掩,則不見,稱為伏),自東向西逆行6日,日行半度。今星出才三日,日順行3度,星逆行1.5度,比初出時升高了4.5度。理應繼續升高,反而順行,使高度稍有降低,稱為「微入」。「復有微入」即「又有微入」的意思。(9)耎(ru□n軟):《集解》引晉灼語說:「耎,退之不盡」。《天官書》說:「入三日而復盛出,是謂耎」。「盛出」說是「退之不盡」,由此知所謂「入三日,」是指入於東方三日。日、星都以東行為進、為順,西行為退、為逆。自東方「盛出」,就是自東向西「退之不盡」,所以稱為耎。若是入於西方三日,復盛出,就不是「退之不盡」,而是「進之不己」,因而,不能稱為耎了。十滜:《集解》說:「音澤」。義亦為澤。(11)《正義》說:「比,類也。」以下「比心」、「比參」、「比奎」等義同。這幾句是講太白星色變後的形狀。由《晉書·天文志》知,五星色變都是「白比狼」,「青比參左肩」等,因此王元啟把這幾句移入五星總論,「太白」二字改為「五星」。原文既無錯誤,不改不移亦可。又《晉志》述星變的占法:「不失本色而應其四時者,吉;色害其行,凶」。太白為金、為秋,本色為白,那麼「星黃」是白中略帶黃,「星赤」是白中略帶赤等等,叫做不失本色。「應其四時」是指春青、夏赤之類。凡此類者吉。若南行為火,星色不赤反黑,黑為水色,水能克火,稱為「色害其行」,凶。(12)從:同縱。「從天下」就是縱橫天下的意思。□《索隱》說:「實謂星所合居之宿;虛謂贏縮也。」即當居而居叫做居實;不當居而居之叫做居虛。□《集解》引晉灼語說:「太白行得度者,勝色也」。行得度或失度所獲吉凶大於顏色所獲吉凶,稱為行勝色。後色勝位等可仿此解。□《集解》引晉灼語說:「行遲而下也。正出,舉目平正,出桑榆上者余二千里」。星出以後,停留於桑榆之間」。即上下左右行,總不離於桑榆之間,所以晉灼說是「行遲而下也」,「下」前脫「上」字。□《漢書·天文志》「其」作「期」,晉志同。誤。期有二義:從旦至暮為期日,四時為期年。書中說期日而過參天,絕無此事。方苞說:「當作其日,蓋疾而未盡其當行之日而劇過也。」是。□《集解》引晉灼語說:「三分天過其一,此在戌酉之間」。參讀如三。按:前注說,太白星正常運行距日最遠不超過45°,三分之一星空約為60°。一般情況下,太白星的運行,不應超過此數,過則有占。□軍將被僇(lu戮)。僇,指侮辱,殺戮。□合:前文說:同捨為合。王元啟說:「木」作「水」。□星雖合(同居一捨)而不相掩蔽,所以有光。(21)兵雖起而不交戰。(22)「毀」指光相毀。相合之星距離近,光相接,互有掩蔽,或一方被掩蔽。(23)陰陽相對而言,中國與夷狄戰,中國為陽兵,夷狄為陰兵。同是中國之兵,攻者動、守者靜。動者為陰,靜者為陽。外兵入侵,入者為客、為陰,被侵者為主為陽等等。

其與列星相犯(1),小戰;五星,大戰。其相犯,太白出其南,南國敗;出其北,北國敗。行疾,武;不行,文。色白五芒,出蚤為月食,晚為天夭及彗星,將發其國。出東為德,舉事左之迎之(2),吉。出西為刑,舉事右之背之,吉。反之皆凶。太白光見景(3),戰勝。晝見而經天,是謂爭明,強國弱,小國強,女主昌。


  
亢為疏廟,太白廟也。太白,大臣也,其號上公。其他名殷星、太正、營星、觀星、宮星、明星、大衰、大澤、終星、大相、天浩、序星,月緯。大司馬位謹候此。

(1)列星:二十八宿諸恆星。(2)左之:相對、相反。《左傳·襄十年》:「天子所右」句,孔穎達疏說:「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助」指贊同,順從;不助就是不贊同、不順從,即相對,相反。迎之:對面為迎,與「左之」同義。下句中的右之背之是其反義詞。(3)景:同影。

察日辰之會以治辰星之位(1)。曰北方水,太陰之精(2),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罰出辰星,以其宿命國。
是正四時(3):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婁、胃東五捨(4),為齊(5);仲夏夏至,夕出郊東井、輿鬼、柳東七捨,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東四捨,為漢(6);仲鼕鼕至,晨出郊東方,與尾、箕、斗、牽牛俱西,為中國(7)。其出入常以辰、戌、丑、未。


  
其蚤,為月蝕(8);晚,為彗星及天夭。其時宜效不效為失(9),追兵在外不戰。一時不出十,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饑。其當效而出也,色白為旱,黃為五穀熟,赤為兵,黑為水。出東方,大而白,有兵於外,解。常在東方,其赤,中國勝;其西而赤;外國利。無兵於外而赤,兵起。其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其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國利。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捨,其所捨之國可以法致天下。辰星不出,太白為客;其出,太白為主□。出而與太白不相從□,野雖有軍,不戰。出東方,太白出西方;若出西方,太白出東方,為格,野雖有兵不戰。失其時而出,為當寒反溫,當溫反寒。當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其入太白中而上出,破軍殺將,客軍勝;下出,客亡地。辰星來抵太白,太白不去,將死。正旗上出□,破軍殺將,客勝;下出,客亡地。視旗所指,以命破軍。其繞環太白,若與鬥,大戰,客勝。兔過太白□,間可椷劍□,小戰,客勝。兔居太白前,軍罷;出太白左□,小戰;摩太白□,有數萬人戰,主人吏死;出太白右,去三尺,軍急約戰。青角,兵憂;黑角,水。赤行窮兵之所終(21)。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