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 2 / 114
文學類 / 杜斯妥也夫斯基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第2頁 / 共114頁。

首先,我們應當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過去沒有,而且一直到死都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始終懷疑起自然的上帝的存在。其次,他的「宗教」信條就是愛——愛人和被人所愛,他信奉的是基督的仁愛和自我犧牲精神。第三,基督不是神,而是一個象徵性的盡善盡美的人的形象。第四,基督式的美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它不應存在於真理之外,如果有人硬說他手中的「真理」與基督的博愛精神有矛盾,硬說只有犧牲愛才能達到「真理」,那麼他寧可選擇愛(基督的化身)而拋棄「真理」。以上的道理和作家的基本思路應當說是清楚的。但是,有人抓住這段引文中的最後幾句話,硬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寧要基督不要真理,是一個盲目的、狂信的、失去理智的基督徒,因此是反動的,應予批判和打倒。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四十五、四十八頁。


  

②同上,第六十四頁。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發表於一八六一年,是作者從流放地回到彼得堡後完成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登上文壇以來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他的整個創作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即從他的處女作《窮人》過渡到他的代表作《罪與罰》,而作為邁入後一階段的主要標誌,則是他于一八六四年發表的《地下室手記》①。

一八四五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繼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傳統,以中篇小說《窮人》邁入俄國文壇,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涅克拉索夫讀過《窮人》的手稿後宣稱:「新的果戈理出現了!」盛讚「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劉林斯基則稱這部小說是「俄國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他又說:“他(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最令人驚異的東西,就是他那卓越的描寫技巧,寥寥幾筆就能使一個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只有天才,才能在二十五歲的年紀寫出這樣的作品。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入》就是作者前期一系列描寫「窮人」作品的頂峰。

①有人稱《地下室手記》是一部宣言式的小說。《罪與罰》在很多重要方面是《地下室手記》的進一步發展。

②轉引自格羅斯曼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外國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第七十六、七十七頁。

這部小說的創作風格几乎同《窮人》一樣。它的中心思想便是作者借伊赫梅涅夫老人之口所說的;「一個最最逆來順受、最最等而下之的人也是人,而且可以稱之為我的兄弟!」(參看本書第一部第六章)

這部小說並行不悻而又互為聯繫地寫了兩個悲慘的故事:一個是娜塔莎的故事,一個是內莉的故事。而將這兩個故事貫穿在一起的則是那個巧取豪奪、人面獸心、無所不用其極的惡棍瓦爾科夫斯基公爵。

第一個故事寫的是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為了阻撓他的兒子阿廖沙與伊赫梅涅夫老人的女兒娜塔莎相愛和結合,不惜無中生有地誣陷娜塔莎的父親鯨吞了他的款子,中飽私囊,並上告法院,要他賠償損失。為了徹底拆散阿廖沙和娜塔莎,他又玩弄詭計,讓阿廖沙另覓新歡,拋棄了娜塔莎。

第二個故事是寫史密斯和他的外孫女內莉。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年輕時曾勾引史密斯的女兒,並與她私奔,拐走了史密斯老人的全部財產,然後又把史密斯的女兒拋棄在國外(她當時已有孕在身,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內莉)。以後,史密斯和他的女兒在貧病交加中相繼死去。年方十二、三歲的內莉隻身流落彼得堡,舉目無親,差點落進被迫賣淫的魔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催人淚下的感人筆觸描繪了這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非但講了他們的不幸遭遇,而且還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他們「慘痛熱烈的心聲」(魯迅語),從而表現出作者深入解剖人心的卓越技巧。誠如作者自己所說:「人們稱我是心理學家,不,我是高度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描繪人的內心的全部深度。」

無論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上,也無論在描繪人心的深度上,《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既是對《窮人》這一社會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直接繼續,又在刻畫人的意識和無意識、理性和非理性,展現人的自我意識,創造「思想的形象」(如瓦爾科夫斯基對萬尼亞恬不知恥的內心披露)上大大跨前了一步,但與他在後期作品中創造的一系列形象相比,在「思想形象」的創造以及在心理描繪的廣度和深度上,似略嫌遜色,具有由此及彼的明顯的過渡性質。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有一個惡魔似的反面人物瓦爾科夫斯基公爵。這一人物在當時是典型的,是俄國由封建宗法的農奴制向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轉型時期的歷史產物。這是一個趨炎附勢、見錢眼開、荒淫無恥、不擇手段、心狠手辣、以斂財為人生唯一目標的大地主、大資本家。這就加深了對當時俄國社會的開掘。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後期作品中一系列鬼魅形象(如《罪與罰》中的斯維德里蓋洛夫,《白痴》中的托茨基,《群魔》中的斯塔夫羅金等)的先行者。正如俄國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所說,瓦爾科夫斯基是「以強烈的情感描寫出來的連續不斷的醜態,以及各種惡劣的、無恥的特徵的集合」。這人是卑鄙無恥的化身,是俄國的夏洛克和達爾杜夫,是個大色狼。


  

書中最令人迴腸蕩氣和充滿詩情畫意的是小內莉的形象。這是俄羅斯文學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眾多兒童形象中最成功、最具有盎然詩意的一個。艱難困苦的環境鍛造了她倔強的性格。她嫉惡如仇,但又充滿對愛的渴望。她的身世是悲慘的,命運對她很不公平。當她在走投無路中終於碰到好人的時候,又不幸在蓓蕾之年中途天折。當我們讀到她對自己悲慘身世的令人心碎的自白,以及作者對於她臨死情況的描述,不由得熱淚盈眶,掩卷長嘆,不忍卒讀。她就像歐仁·蘇的小說《巴黎的秘密》中的瑪麗花,出污泥而不染,在非人的環境中猶保持着靈魂的聖潔。



如上所說,本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中具有由此及彼的明顯的過渡性質,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現在:

一、宣揚愛,基督式的愛。

徹底的貧困和非人的生活,使內莉對一切人都抱著不信任和敵視的態度,但是她終於碰到了好人,使她看到世界上畢竟還是好人多。他們的愛終於使她那顆倔強的心軟化了。她是在人們對她的一片愛護和關懷中死去的,雖然她至死都不肯寬恕那個拋棄她母親,逼死她母親和外公的生身之父瓦爾科夫斯基公爵。

娜塔莎的父親伊赫梅涅夫老人,受到他東家瓦爾科夫斯基的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且因此而傾家蕩產。可是他的愛女卻偏偏在這節骨眼上愛上了他仇人的兒子,並與之私奔。他表面上雖然詛咒了女兒,表現出無比的恨,但骨子裡還是愛——對自己女兒奪他心碎的、刻骨銘心的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