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大陸散文 - 89 / 165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中國大陸散文

第89頁 / 共165頁。

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至今仍為人稱道。據說,李格非的妻子即李清照的生母王氏,是文學家王拱辰的孫女,亦善文。生在這樣的家庭,李清照耳濡目染的是詩的晨夕,書的春秋。她的少女生活,閒適而略顯單調,唯一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懷春了,請看她的《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迴首,卻把青梅嗅。


  

活脫脫的懷春少女形象躍然紙上,既羞澀又開朗,活潑而佻達。這種情趣,這種心態,這種生活的格調,只能產生在入仕為官的書香人家。

史載趙李夫婦的早期生活,似乎並不富貴。兩人結婚時,趙明誠還是太學生,平常都住在學校裡。他回來與李清照團聚,總是先到當鋪裡當掉一兩件衣衫,換幾個銅板,然後到汴京城中的舊書坊裡淘幾件古碑拓片,回來與李清照欣賞。趙明誠受父親影響,喜歡古玩,猶對金石有研究。

他後來成為宋代有名的金石研究大家,有《金石錄》一書行世。

當衣衫蒐購拓片,說明這對年輕夫婦的追求,親近詩書而疏於聲色犬馬。這種追求貫穿了他們的一生,李清照後來貴為知府夫人,也很少佩戴首飾。趙明誠的俸祿,多半用來搜求金石,他們因此名傳後世,也此遭受到意外的打擊。



公元一一二五年,也就是徽宗時的宣和七年,金兵大舉攻宋,翌年攻破汴京。徽、欽二帝被俘。趙宋政權只好倉皇南遷。一一二七年,高宗遷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這一年,李清照四十四歲。她從青州出發,南下與先期奔母喪的趙明誠相會于金陵。一一二八年,趙明誠任江寧知府,一年後死於任上。這時,李清照四十六歲。

政權邅遞,山河變色,此際的文人,在經受了干戈離亂之後,詩作往往沉鬱蒼茫。李清照之前,有顛沛于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有失國的李煜;之後,有降元的趙孟頫,有被迫入清為官的吳偉業。看看他們那些遭受動亂前後的詩作,便能體會到什麼叫人生淪落,什麼叫去國之悲。

讓我們來看看李清照南渡前的最後一首詞《訴衷情》: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薰破春睡,夢遠不成歸。人惜惜,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撚餘香,更得些時。

再看她南渡後的第一首詞《蝶戀花》:

永夜厭厭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這兩首詞,雖然都是李清照一貫的冷艷,一樣的纏綿悱惻。但不難看出,前一首詞是怨婦的懷人。而後一首詞,已隱藏了無法排遣的懷國之痛。與丈夫久別重逢,又與親友們歡聚,按常理李清照應該歡樂才對,可她訴說自己「永夜厭厭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

」因失國而產生的鄉愁,使她的「鶯聲燕語」,開始有了一點歷史的蒼茫。

南宋有兩位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與辛棄疾。他們可謂把失國之痛寫到了極致。但是,這兩位詩人都沒有親眼見過北宋汴京的繁華。在金兵大舉攻宋的1125年,陸游才出生。

此時,李清照已經四十二歲,十五年後的紹興十年,也就是1140年,李清照五十七歲時,辛棄疾才出生。

偏居一隅的南宋政權,並沒有吸取北宋王朝後期的耽于享樂的教訓,其腐敗有過之而無不及。乃至出現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樣沉痛的詩句。陸、辛兩位,是南宋小朝廷中的兩位偉丈夫,他們以收復國土,重造金甌為己任。遺憾的是趙宋南遷,不思北返;昏君坐廷,佞臣秉政,詩人的一支筆,又怎能真正地變成渡河的鐵騎或是闖陣的戈矛呢?

應該說,李清照的去國之痛,比這陸游與辛棄疾更為慘烈。她畢竟是在北宋首都汴梁城中長大,在錦幄綉閨的輦轂之下,她見慣了夜夜笙歌的龍袖驕民的生活。渡淮之後,杭州的醉生夢死更勝於汴州,達官貴人們「飽暖思淫慾」,貧窮百姓「饑寒起盜心」,兩相比較,李清照怎能不沉入絶望。

南渡第二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病死。此後,國破家殘的孤苦,一直伴隨着這位聰穎異常的女詞人,直至老死。自1127年離開青州南下杭州算起,李清照在南方生活不下三十年,這段歲月不算短暫,但她卻只留下十五首詞。儘管她創作上一貫惜墨如金,這十五首詞,也顯得太少。


  
即便這樣,這麼少的詞作中,仍充滿了斷腸人的淒苦。除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聲聲慢》,道出了「怎一個愁字了得」之外,餘下尚有:

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南歌子》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山》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孤雁兒》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不知為何,每每讀到這些詞句,我的腦海裡,就會閃出兩句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是杜甫聽到官軍收復薊北、安史之亂即將平息時寫出的一首律詩中的兩句。我認為這是杜甫這位苦吟詩人留下的第一快詩。此前,他寫過三吏三別、秋興八首以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充滿離愁別恨的詩作。比之李清照,杜甫算是有福的,他畢竟看到了安史之亂的平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