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203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代散文

第203頁 / 共257頁。

本文選自《皇明十六名家小品集》。作者所遊覽的是福建崇安縣境內的武夷山,是著名的道教勝地。作者的遊蹤從萬年宮起,又返回萬年宮,記述了沿九曲溪所見的山水名勝,特別是根據《武夷祀曲志》的記載,考察了有關道教傳說的遺蹟。

游西山小記.李流芳


  

出西直門,過高梁橋,可十餘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夾道皆古柳,參差掩映;澄湖百頃,一望渺然。西山匌匒與波光上下[1]。遠見功德古剎及玉泉亭榭,朱門碧瓦,青林翠峰,互相綴發。

湖中菰蒲零亂,鷗鷺翩翻,如在江南畫圖中。

予信宿金山及碧雲、香山[2],是日跨蹇而歸[3],由青龍橋縱轡堤上。晚風正清,湖煙乍起,嵐潤如滴,柳嬌欲狂。顧而樂之[4],殆不能去。

先是約孟旋、子將同遊,皆不至。予慨然獨行。子將挾西湖為己有,眼界則高矣,顧隱踞七香城中[5],傲予此行。何也?書寄孟陽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6]。

註釋:

[1]匌匒kē dā重疊。[2]信宿:連宿兩夜。[3]蹇jiǎn此處指馬。[4]迴首:回視。

[5]顧:所以。七香:本指七種香料,此處是繁華的意思。[6]孟陽:程嘉燧,字孟陽。

本文選自《檀園集》卷八。文章描寫北京西山一帶的風景,尤其是湖光柳色,隨意點染數筆,便有如畫境。「晚風正清」數句,寫出獨賞此景的樂趣。結尾點明「獨行」之意及作記的緣由。

遊仙都山記.陳子龍

縉雲東[1],挺直溪行,多平田室廬。可二十里,望東山之上,有二峰卓立。一頎而直,一短而傴,皆有面手,曰婦姑峰。溪流清冽,淺不行舟,深不渡馬。

橫立石砫,而級而越,有堂焉,憩之。堂之背多怪石,若舞人,若臥獸,若枯樹,若橋樑,不可狀。左側為暘谷洞。是洞也,倚山而面溪,躡梯以登,有若夏屋者再[2]。

其一敞,石乳如乘霤而下[3],其一䆳,仰乳從隙中垂垂欲泫。兩洞有竇,人蛇行相通[4]。日初出時,光景仰射穴中,「初暘」所由名也。石多記刻,惜磨滅不可讀。

洞之前枕溪有大盤石,規旁而砥上,舊有亭圮矣[5]。有䴔䴖鳧翳翡翠之屬,翔集其上。下則文魚漾沫,遊人濯手,則驚入穴。是溪也,曰煉金之溪。

渡溪而南行一里,石壁出其右,嶄兮若削[6],隤兮若崩[7],色赬而理疏。又一里,至步虛山。山之前有石,從平地拔起,無所附麗,圍可二畝,高入雲表,不測其仞也。或以日影如建表之法測之[8],然未詳,是為鼎湖之峰。

紫燕數萬,棲集石罅。其頂多松柏,從下望之,若莎草,若叢栵。道士曰:「冬月枯枿[9],墮拱者五之矣。」其上有池,雨則水溢。

飛鳥過之,遺魚焉,狹而細麟,然卒莫得而陟也。旁為童子峰,豐下鋭上,徑圓如苞筍,高數十丈。稍遠望之,則壓于鼎湖,不中髻椎矣。步虛山于鼎湖為屏障,其上群峰森列,若周廬羽衛,設如壇壝[10],會九賓,進萬舞,紳笏端正,若拱若揖,亦有狂醉僛僛奮袖而欹觀者[11]。

黛碧紺紫,參差崢嶸,向背不一,幾窮理外。

陳子曰:余遊仙都,未涉五之一也,而奇若是。然吾聞諸長者,奇未有過鼎湖者,嘆觀止矣。

註釋:

[1]縉云:今浙江縉雲縣。[2]夏屋:大屋。[3]霤liù:屋檐滴水之處。[4]蛇行:像蛇一樣爬行。

[5]圮(pǐ:倒塌,毀壞。[6]嶄:高峻。[7]隤:墜落。[8]建表之法:古代測量日影以計時的方法。

表,測量日影的標竿。[9]枯枿niè:旨枯幹樹的枝杈。枿,斫後重生的枝條。[10]壇壝wěi:圍繞祭壇所築的矮土牆,此處用來形容群峰拱衛主峰。

[11]僛僛:傾側的樣子。


  
游雁宕山日記.徐宏祖

自初九日別台山[1],初十日抵黃岩[2],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于八嶴[3]。

十一日,二十里,登盤山嶺[4],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5]。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6],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側又一小童,傴僂于後,向為老僧所掩耳[7]。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樑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于地,如飛虹下垂。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

坐頃之,下山。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峰道也。一轉,山腋兩壁[8],峭立亙天,危峰亂迭,如削如攢,如駢筍[9],如挺芝[10],如筆之卓,如幞之欹[11]。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12]。

雙鸞、五老[13],接翼聯肩。如此裡許,抵靈峰寺[14]。循寺側登靈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後,側有隙可入。

由隙歷磴數十級,直至窩頂,則窅然平台圓敞,中有羅漢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十二日,飯後,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岩,五里至淨名寺路口[15]。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

出谷五里,至靈岩寺[16]。絶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為屏霞嶂。

嶂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17]。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於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

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潤澤,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為獨秀峰,小於天柱,而高鋭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峰,高半獨秀[18],鋭亦如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