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209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代散文

第209頁 / 共257頁。

[62]宋北郊壇:南朝宋祭地的地方。北郊壇本在潮溝後,東近清溪。據《通典》:「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移北郊壇于鐘山北原道西,今鐘山定林寺山巔,有平基二所,闊數十丈,乃其地也。」北郊,舊時天子夏至祭地于京師的北郊。

[63]蔣陵: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墓陵。步夫人塚:孫權的夫人步氏的墓。[64]孫陵岡:一名白土岡,在鐘山南麓,即吳大帝孫權的葬地。[65]山椒:山頂。


  

弓:丈量地畝的器具和計算單位。一弓等於五尺。[66]大江:長江。[67]不翅:不只,不止。

[69]三山磯:三山,山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以有三峰得名,山濱臨長江。三山磯即三山濱臨長江的石灘。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60]鷄籠山:一名鷄鳴山,在南京市內。

落星澗:在南京市東北。[70]滮滮biāo標:水流的樣子。[71]玄武湖:俗稱後湖,古名練湖,在南京市東北玄武門外,紫金山西北麓。堙yīn音:堵塞,淤塞。

[72]浩歌:高歌。[73]黑龍潭:在今南京市漢西門內,盤山之前,即唐顏魯公放生池。[74]盎:盆子。[75]似有逐後者:好象有人在後面追趕似的。

[76]躓zhì至:被東西絆倒。[77]咽唇焦甚:咽喉和嘴唇乾得厲害。[78]蕭統: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梁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沒到即位便死了,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他信奉佛教,提倡文學,曾招集文學之士,編選《文選》三十捲,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

[79]踞泉[奭鬥]jū居咽:蹲在泉邊舀水喝。踞,蹲着。[奭鬥],挹,舀。咽,吞食。

[80]昭明書檯:舊傳是昭明太子蕭統著書的地方。遺址在定林寺後山北高峰上。[81]出肅:出來迎接。肅,恭敬地迎接,引進。

[82]洵:問,詢問。[83]髫tiáo條童:小孩。髫,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的短髮。[84]遲公:等待你。

[85]大噱jué決:大笑。[86]鬥酒:一壺酒。鬥,古代酒器。[87]澄坐:靜坐。

[88]擘bò簸:開,剖。[89]衡:衡山,五嶽中的南嶽,在湖南省衡山縣。廬:廬山,在江西省九江縣。茅:茅山,在江蘇省勾容縣東南。

蔣:蔣山,即鐘山。[90]三山:指衡、廬、茅三山。[91]望秩之所宗:古代帝王按秩次祭祀山川所宗仰的地方。望,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的專名,從遠處望而祭之,叫望。

秩,秩次,規定的第等。[92]謝尚:字仁祖,晉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善音樂,博綜眾藝。累官至豫州刺史,卒謚簡。

曾隱居鐘山。[93]雷次宗:字仲倫,南朝宋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少入廬山,隱居不仕。宋文帝元嘉年間徵聘到南京,在鷄鳴山開館講學,並築室于鐘山下,叫招隱館。

[94]劉勔miǎn免:字伯猷,南朝宋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累官至尚書右仆射,卒謚忠昭。他曾在鐘山築別室,以為棲息的地方。[95]周顒yóng永第二聲:字彥倫,起初隱居鐘山,後應詔出仕,官至國子博士。

[96]吳苞:字天蓋,南朝宋濮陽鄄城今山東省范縣西南人。明帝太始年間,過江聚徒講學,累次徵召都不出仕。後於鐘山下設館。[97]孔嗣之:字敬伯,魯國今山東曲阜縣人。

在宋朝時與齊高帝都官中書舍人,後來隱居在鐘山。[98]阮孝緒:字士宗,南朝梁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性至孝,不慕榮利,聽講于鐘山。[99]劉孝標:名峻,南朝梁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人。

文學家,天監初典校秘書,後任荊州戶曹參軍,他在東陽紫岩山講學,從學者甚眾,曾隱居鐘山。[100]韋渠牟:萬年人,工詩,嘗為道士及僧人,後還俗,官至太嘗卿,卒謚忠。他曾隱居鐘山,號遺名子。[101]蕘兒牧豎:打柴放牛的小孩。


  
[102]達人大觀:通達事理的人眼光遠大。大觀,看事情看得透,看得遠。[103]千金不人易:一千金也不換給別人。易,交換,交易。

[104]山靈:山神。[105]未遂:未能如願,願望沒有實現。[106]遺wèi衛:贈與。

《游鐘山記》是宋濂在1361年寫的一篇散文。當時作者應明太祖朱元璋之聘,與劉基等人參與了朱元璋的幕府,有機會來到鐘山,寫下了這篇遊記。

鐘山以其險峻的地勢,優美的風景而吸引歷代文人紛紛試筆,再寫鐘山風景極易重複雷同。而宋濂卻以其細膩的筆勝景取勝,憑藉相當強的繪畫語言能力寫出了景物的聲色動靜,達到了「瞻言見貌」的藝術境地,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效果。

又與焦弱侯.李贄

鄭子玄者[1],丘長孺父子之文會友也。文雖不如其父子,而質實有恥,不肯講學,亦可喜,故喜之。蓋彼全不曾親見顏、曾、思、孟[2],又不曾親見周、程、張、朱[3],但見今之講周、程、張、朱者,以為周、程、張、朱實實如是爾也,故恥而不肯講。不講雖是過,然使學者恥而不講,以為周、程、張、朱卒如是而止,則今之講周、程、張、朱者可誅也。

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講道德,說仁義自若也;又從而嘵嘵然語人曰[4]:「我欲厲俗而風世[5]。」彼謂敗俗傷世者,莫甚于講周、程、張、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講。然則不講亦未為過矣。

黃生過此[6],聞其自京師往長蘆抽豐[7],復跟長蘆長官別赴新任。至九江[8],遇一顯者,乃舍舊從新,隨轉而北,衝風冒寒,不顧年老生死。既到麻城[9],見我言曰:「我欲游嵩少[10],彼顯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顯者俟我于城中,勢不能一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