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 124 / 161
白話散文類 / 作者群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124頁 / 共161頁。

煙波致爽殿,康熙年代即列為山莊三十六景之冠,被描寫為「盛夏晴無酷暑之感,夜無風寒之憂」的寢宮,今天依然保持兩百年前的容貌,肅穆安詳,冷峻地向後代人敘述這座離宮的滄桑史,敘述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烈火烹油、鮮花着錦」般的興旺到「忽喇喇似大廈傾」的衰敗歷程,敘說它親眼目睹的花團錦簇的榮耀和喪權失地的恥辱。一陣松風吹過,簌簌有聲,你不是能聽到它的沉重嘆息嗎?

它記得那個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以他睿智的眼光,高瞻遠矚,在遠離京城八百里之遙的塞外草原,開闢了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的木蘭圍場,每年親自率領貴族王公、文武大臣,行圍射獵,整軍備武。就如他的孫子弘曆後來追記的:「皇祖每年出口行圍,于軍武最為有益。」《承德府志》「備邊防,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乾隆:《避暑山莊百韻詩有序》他本人也再三要求部下:「圍獵以講武事,必不可廢!」「圍獵不整肅者,照例懲治。


  

《清聖祖實錄》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木蘭秋」,是滿洲八旗兵、蒙古騎兵和皇家虎槍營士卒的一次軍事大檢閲,也是清朝政府加強對蒙古族上層的聯絡和鞏固北方邊防、警戒沙俄侵犯野心的一次政治活動。熱河行宮,正是首先為了這種政治和軍事的需要而建的。從康熙乾隆,到嘉慶,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時間在這兒處理政事,接見文武大臣,使它成為清政府聯繫北方的西部各少數民族以求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的活動中心。一百多年中,以避暑山莊、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為舞台,多次上演過威武雄壯、有聲有色,震撼人心的政治戲劇。

蒙古王公,厄魯特蒙古族首領,西藏活佛,維吾爾、哈薩克和柯爾克孜族上層人物、從窩瓦河畔遠道來歸的土爾扈特族首領,先先後後來到這裡,向中央政府表示忠誠。也正是在這兒,康熙作為一個維護祖國尊嚴,反對沙俄侵略,致力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帝王,以傑出的民族英雄載入青史。麗正門的匾額,外八廟的不少碑文,都用漢、滿、蒙、維、藏五族文字鐫刻,如果拂拭去那些狂妄自大、帶有君臨天下的民族偏見的灰塵,我們看到的,不正是象徵祖國各民族團結平等的祥和之氣嗎?

它也記得一百多年後那個昏聵荒淫的咸豐皇帝,康熙、乾隆的不肖子孫奕,在英法帝國主義直逼北京的炮火中,從圓明園倉皇逃來熱河,將京師丟棄給侵略軍。強盜們一把大火,使那座規模僅次於避暑山莊而建築和珍藏則遠遠超過的「萬園之園」,全部成為灰燼。就在北京天津地區人民慘遭屠殺和洗劫的同時,咸豐皇帝卻在這煙波致爽殿裡,驚慌失措,面如土色,用顫抖的手,一次次給他的弟弟恭親王奕下達向帝國主義妥協投降的罪惡命令,一次次批准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追認了《中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賣國條約,將我們尊嚴的主權和大片國土拱手讓人。最後,他死在西暖閣裡,沒有能回到北京紫禁城。

慈禧在這裡同奕策劃了辛酉政變,開始她四十八年昏庸而又殘暴的統治,使我們的祖國淪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黑暗時期,使我們的億萬人民陷入更加苦難的深淵。

煙波致爽殿,你是一個王朝盛衰榮辱的最好見證。你聽到遊人們在西暖閣外邊對咸豐和慈禧的責罵聲嗎?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幫凶們是應該受到責罵和唾棄的。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然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到了十九世紀末葉,清王朝早已腐朽衰敗、不可救藥。落後的經濟形態和反動的政治制度,必然使這個政權走向死亡。曾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已經承受不住狂風暴雨的侵凌和白蟻黴菌的嚙蝕。「昏慘慘似燈將盡」,不用說昏庸愚昧的咸豐、慈禧,即使英明幹練的康熙、乾隆復生,怕也無能為力、回天乏術了。

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御製詩碑:對先進文化的重視與追求


  
漫步山莊的正宮和山區湖邊,常常見到康熙和乾隆的「御製詩」,有的由翰林們恭敬地繕抄貼在殿內牆上,有的將他們的親題字跡鐫刻在石碑上豎立道旁。這兩位皇帝在避暑山莊做的詩着實不少,稱得上是多產作者。僅是康熙題的三十六景,乾隆題的三十六景和山莊其他風景詩,即有一百八十餘首,至于別的題目如乾隆的《綠毯八韻》、《林下戲題》等等,還未計算在內。

除去少數例外,對歷代帝王們的詩作,我一向沒有好感。它們大多空洞無物,蒼白無力,公式化概念化,既少詩情,也少詩味。因此,當承德作家郭秋良同志給我一本輯錄康熙、乾隆詩作的《避暑山莊風景詩選》時,我起初也只是信手翻翻,並未打算對這兩位的「大作」多作瀏覽。但是,每天走來走去,看到他們用漢字題的匾額和寫的詩,不禁引起一些聯想,一些沉思——這兩位滿族的皇帝,為什麼那麼喜歡寫漢族的字、做漢族的詩?

滿洲貴族入關,是以馬上得天下的。連年征戰,在屠戮千萬漢族人民的同時,自然也殺害了不計其數的漢族知識分子。豫親王多鐸平定江南,一手製造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血案中,着實死了許多文人。江南士大夫,在「留髮」與「剃髮」的鬥爭中,以頭髮作為民族氣節的標誌,也有不少以身相殉。

當時南明士大夫中如有入仕清朝的,例如錢謙益等人,就被斥為變節的「貳臣」,為人所不齒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