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諾貝爾傳 - 5 / 40
傳記類 / 布老虎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諾貝爾傳

第5頁 / 共40頁。

譬如他在學習法語的時候,為了增強記憶,提高學習效率,他先將德國名著譯成瑞典文,再轉譯為法文,然後再認真核對兩次翻譯的手稿,反覆比較、查對,一旦發現錯誤就加以改正,直到完全熟練掌握為止。

他把這種學習方法,又推廣到學習其他語種之中。結果他通曉了俄、法、德、英等多種外文。


  

他借助這些語言工具,能夠熟練地閲讀科學著作和文學名著。

他對雨果、莫泊桑、巴爾扎克、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等人的著作,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

他還非常崇拜英國大詩人拜倫和雪萊,甚至在他晚年時,也能清楚地背誦其中的一些章節。

2耳儒目染諾貝爾一家來到聖彼得堡的第二年,1843年,弟弟埃米爾出世了。

埃米爾是個結實的孩子,性格也很穩重,和諾貝爾的關係最親近。

一家人都很喜歡小埃米爾。可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將來悲慘的命運在等待着他。

1846年,父親建立了一座更大的工廠,生產蒸汽機、水管和鐵器製品。這家工廠在俄國的國營和私營企業中,享有很高的信譽。

幾年後,父親就把在瑞典欠下的債款還得一乾二淨了。這個家庭日漸昌盛起來。

父親的工廠在河對岸。

諾貝爾做完功課後,總要和他的兩個哥哥一起,乘船到工廠去。

父親只要有空,便帶著他們在工廠中到處轉。把機械的構造原理詳細地講給他們聽,有時還讓他們親手操縱一下。

當時,沙俄皇帝尼古拉,出於對俄國將來的考慮,想擁有威力強大的武器,所以對父親的地雷研究很感興趣,並且為此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諾貝爾還親自目睹了地雷實驗。

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飛沙走石,煙霧瀰漫。地雷爆炸實驗成功了。

然而,孩子們都相當擔心,因為地雷實驗經常伴有爆炸產生的種種危險。父親卻很有膽量,並不那麼懼怕危險。他告訴孩子們說:「如果做到沉着、謹慎、認真進行實驗,就決不會出現危險。」

諾貝爾在同他這位精力充沛、大膽無畏的父親的接觸中,深深地受到父親發明創造精神的感染。

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不知不覺地萌發了獻身科學的理想。

「我長大後,也要當個像父親這樣的發明家。」

雖然諾貝爾沒有上過大學,但社會和生活本身就是他的大學。

他曾經說過,生活無疑是艱難而憂慮的,但是「我卻把它看成是一份珍奇的禮物,大自然母親親手賦予我們的一顆寶石,我們應當將它精琢細磨,直到它熠熠發亮使我們的辛勤勞作獲得報償」。

1848年,諾貝爾15歲。

這年他的二哥路德維希要回瑞典,他們三兄弟同時停止了學業。

不久後,父親讓諾貝爾在自己開辦的工廠裡當助手,料理一些事務。

3歐美之旅父親在美國有一位朋友,名叫約翰·埃裡克森。

他是瑞典海軍工程師,曾發明熱式發動機,還改進了螺槳推進器。

後來,他設計了「莫尼塔號」新型船艦。在美國南北戰爭中,這種船艦使北軍取得了勝利,埃裡克森也因此而揚名。

由於埃裡克森的興趣和發明,多與機械化戰爭以及蒸汽和熱力技術有關,而這些技術又正是諾貝爾父親在聖彼得堡的機器工廠所應用的,因此,父親決定讓諾貝爾去美國,學習某些設計的思路,順便考察各國最新的科學和技術。

1850年,17歲的諾貝爾,首次獨自開始了冒險旅行。

這不能不使得他的母親再次為他牽腸掛肚。

一番話別後,諾貝爾充滿信心地向他的父母點了點頭,啟程了。

他首先去的是德國。接着去了丹麥,然後又繞道去了意大利。後來,他終於到了他嚮往已久的法國首都巴黎。

在巴黎,他拜訪了大學的研究所,參觀各種實驗,並且結識了不少科學家,通過他們,勤奮好學的諾貝爾,瞭解了發達國家大量的科技新成就。


  

告別巴黎,他來到英國,參觀了這裡的世界博覽會。旋即前往美國紐約。

來到紐約,前來迎接他的,正是他父親的朋友埃裡克森先生。

在埃裡克森的實驗室,諾貝爾學到了許多東西,積累了許多新的研究和實驗方法,大大開闊了視野。

諾貝爾學習勤奮,求知若渴。凡是經他耳聞目睹的重要事情,都能被他敏鋭地吸收進去。

當時還流傳着一則這樣的佳話:有次吃飯的時候,諾貝爾還在集中精力思考一個問題,竟然錯把飯桌上的小餐刀當作湯匙舀湯喝。

埃裡克森先生在惜別之際,曾經對這位有着遠大前途的青年說:「你的天資極好,只要你有勇氣,勤奮努力,一定會成為卓越的科學家。我企盼着你成功。」

諾貝爾,你的理想是什麼。

「我還是當個科學家,用我的發明成果為人類造福。」

對於這次遠足旅行,諾貝爾在1851年寫下了如下的詩句:我在青春年少時,毅然離別家鄉,遠渡重洋,到異國旅行;漫漫大海並未使我留連,因為我胸中的海洋更加浩瀚激蕩!

我來到巴黎,此處也是一片汪洋。

情慾捲起了驚濤駭浪,觸礁沉船的殘骸,充塞了真正的海洋。

任何人要在這污泥濁水中尋歡作樂,都須將禮品貢獻給那個迷人的偶像,直到他幡然醒悟,看破偶像身後的墮落景象。

4苦澀的初戀人們在解釋為什麼沒有數學方面的諾貝爾獎時,往往喜歡談論諾貝爾與瑞典數學家米塔格-勒夫內同時向一個佚名的女士求愛的故事。

故事中說,諾貝爾成了情場上的失敗者,於是諾貝爾通過把數學排斥在獲獎範圍之外來進行報復,從而使米塔格-勒夫內永遠不能獲得他所設置的任何一種獎。

然而,這個傳奇故事並非事實。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