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連城璧 - 82 / 90
古典小說類 / 李漁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連城璧

第82頁 / 共90頁。

百順討足之後,就備了幾席酒,把眾人一齊請來,拜了四拜,謝他一向抬舉照顧之情,然後開言道:“小人奉家主遺言,蒙諸公盛意,教我不要還鄉,在此成家立業,這是恩主愛惜之心,諸公憐憫之意,小人極該仰承;只是仔細籌度起來,畢竟有些礙理。從古以來,只好子承父業,那有仆受主財?我如今若不裝喪回去,把客本交還幼主,不但明中犯了叛主之條,就是暗中也犯了昧心之忌,有幾個受了不義之財,能夠安然受享的?

我如今拜別諸公,要扶靈柩回去了。「眾人知道勸不住,只得替他躊躇道:」你既然立心要做義仆,我們也不好勉強留你。只是你那兩個幼主,未必像阿父能以恩義待人,據我們前日看來,卻是兩個凶相,你雖然忠心赤膽的為他,他未必推心置腹的信你。他父親生前貨物是你放,死後帳目是你收,萬一你回去之後,他倒疑你有私要恩將仇報起來,如何了得?你的本心只有我們知道,你那邊有起事來,我們遠水救不得近火。


  

你如今回去,銀子便交付與他,那張遺囑切記要藏好,不可被他看見,搶奪了去。他若難為你起來,你還有個憑據,好到官去抵敵他。「百順聽到此處,不覺改顏變色,合起掌來唸一聲」阿彌陀佛「道:」諸公講的甚麼話?自古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豈有做奴僕之人與家主相抗之理?說到此處,也覺得罪過。

那遺囑上的言語,是家主憤怒頭上偶然發泄出來的,若還此時不死,連他自己也要懊悔起來;何況子孫看了,不說他反常背理,倒置尊卑?我此番若帶回去,使幼主知道,教他何以為情?若使為子者怨父,為孫者恨祖,是我傷殘他的骨肉,攪亂他的倫理,主人生前以恩結我,我反以仇報他了,如何使得?

我不如當諸公面前毀了這張遺囑,省得貽悔于將來。“說完,取出遺囑捏在手中,對靈柩拜了四拜,點起火來燒化了。四座之中,人人歎服,個個稱奇,道他是僮仆中的聖人,可惜不曾做官做吏,若受朝廷一命之榮,自然是個託孤寄命之臣了。

百順別了眾人,僱下船隻,將旅櫬裝載還鄉,一路燒錢化紙,招魂引魄,自不必說。一日到了同安縣,將靈柩停在城外,自己回去,請幼主出來迎喪。

不想走進大門,家中煙消火滅,冷氣侵人,只見兩個幼主母,不見了兩位幼主人。問到那裡去了?單玉、遺生的妻子放聲大哭,並不回言,直待哭完了,方纔述其原故。

原來遺生得了銀子,不肯分與單玉,二人終日相打,遺生把單玉致命處傷了一下,登時嘔血而死。地方報官,知縣把遺生定了死罪,原該秋後處決,只因牢獄之中時疫大作,遺生入監不上一月,暴病而死。當初掘起的財物都被官司用盡,兩口屍骸雖經收殮,未曾殯葬。

百順聽了,捶胸跌足,慟痛一場,只得尋了吉地,將單玉、遺生祔葬龍溪左右。

一夜百順夢見龍溪對他大怒道:「你是明理之人,為何做出背理之事?那兩個逆種是我的仇人,為何把他葬在面前,終日使我動氣?若不移他開去,我寧可往別處避他!」百順醒來,知道他父子之仇,到了陰間還不曾消釋,只得另尋一地,將單玉、遺生遷葬一處。

一夜又夢見遺生對他哀求道:「叔叔生前是我打死,如今葬在一處,時刻與我為仇,求你另尋一處,把我移去避他。」

百順醒來,懊悔自己不是,父子之仇尚然不解,何況叔侄?既然得了前夢,就不該使他合塋,只得又尋一地,把遺生移去葬了,三處的陰魂才得安妥。

單玉、遺生的妻子年紀幼小,夫死之後,各人都要改嫁。

百順因他無子,也不好勸他守節,只得各尋一分人家,送他去了。

龍溪沒有親房,百順不忍家主絶嗣,就刻個「先考龍溪公」的神主,供奉在家,祭祀之時,自稱不孝繼男百順,逢時掃墓,遇忌修齋,追遠之誠,比親生之子更加一倍。後來家業興隆,子孫每繁衍,衣冠累世不絶,這是他盛德之報。

我道單百順所行之事,當與嘉靖年間之徐阿寄一樣流芳;單龍溪所生之子,當與春秋齊桓公之五子一般遺臭。阿寄輔佐主母,撫養孤兒,辛苦一生,替他掙成家業,臨死之際,搜他私蓄,沒有分文,其事載于《警世通言》。

齊桓公卒於宮中,五公子爭嗣父位,各相攻伐,桓公的屍骸停在床上六十七日,不能殯殮,屍蟲出於戶外,其事載于《通鑒》。

這四樁事,卻好是天生的對偶。可見奴僕好的,也當得子孫;子孫不好的,尚不如奴僕。

凡為子孫者,看了這回小說,都要激發孝心,道為奴僕的尚且如此,豈可人而不如奴僕乎?有家業傳與子孫,子孫未必盡孝;沒家業傳與子孫,子孫未必不孝。


  
凡為父祖者,看了這回小說,都要冷淡財心,道他們因有家業,所以如此,為人何必苦掙家業?這等看來,小說就不是無用之書了。

若有貪財好利的子孫,問舍求田的父祖,不原作者之心,怪我造此不情之言,離間人家骨肉者,請述《孟子》二句回覆他道:「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卷十二 貞女守貞來異謗朋儕相謔致奇冤

詩云:

治國齊家道本同,看來難做是家翁。

五刑不為妻孥設,一吼能教法令窮。

小忿最能妨愛慾,至明才可學痴聾。

古人盡昧調停術,只有文王在個中。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