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包公案 - 55 / 162
古典小說類 / 安遇時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包公案

第55頁 / 共162頁。

從人報知郡太夫人,夫人大驚,急來見曹娘娘說知其事。曹皇后奏知仁宗,仁宗亦不准理。皇后心慌,私出宮門來到開封府與二國舅說方便。包公道:「國舅已犯大罪,娘娘私出宮門,明日為臣見聖上奏知。」皇后無語,只得復回宮中。次日,郡太夫人奏于仁宗,仁宗無奈,遣眾大臣到開封府勸和。包公預知其來,吩咐軍牌出示:彼各自有衙門,今日但入府者便與國舅同罪。眾大臣聞知,哪個敢入府來?上知包公決不容情,怎奈郡太夫人在金殿哀奏,皇上只得禦駕親到開封府,包公近前接駕,將玉帶連咬三口奏道:「今又非祭天地勸農之日,聖上胡亂出朝,主天下有三年大旱。」仁宗道:「朕此來端為二皇親之故,萬事看朕分上恕了他罷!」包公道:「既陛下要救二皇親,一道赦文足矣,何勞禦駕來臨?今二國舅罪惡貫盈,若不依臣啟奏判理,情願納還官誥歸農。」仁宗回駕。包公令牢中押出二國舅赴法場處決。郡太夫人得知,復入朝哀懇聖上降赦書救二國舅,皇上允奏,即頒赦文,遣使臣到法場,包公跪聽宣讀,只赦東京罪人及二皇親,包公道:「都是皇上的百姓犯罪,偏不赦天下,赦只赦東京!」先把二國舅斬訖,大國舅等待午時開刀。郡太夫人聽報斬了二國舅,忙來哭奏皇上。王丞相奏道:「陛下須通行頒赦天下,方可保大國舅。」皇上允奏,即草詔頒行天下,不論犯罪輕重,一齊赦宥。包公聞赦各處,乃當場開了大國舅長枷,放回府中,見了郡太夫人,相抱而哭。國舅道:「不肖深辱父母,今在死中復生,想母親自有人侍奉,為兒情願納還官誥,入山修行。」郡太夫人勸留不住。後來曹國舅得遇真人點化,入了仙班,此是後話不題。

卻說包公判明此段公案,令將袁文正屍首葬于南山之陽。庫中給銀三十兩,賜與張氏,發回本鄉。是時遇赦之家無不稱頌包公仁德。包公此舉,殺一國舅而文正之冤得伸,赦一國舅而天下罪囚皆釋,真能以迅雷沛甘霖之澤者也。


  

五十七 宋仁宗認母審奸臣 劉娘娘私賂露機關

話說包公自賑濟饑民,離任赴京來到桑林鎮宿歇。吩咐道:「我借東嶽廟歇馬三朝,地方倘有不平之事,許來告首。忽有一個住破窯婆子聞知,走來告狀。包公見那婆子兩目昏眊,衣服垢惡,便問:“汝是何人,要告什麼不平事?」那婆子連連罵道:「說起我名,便該死罪。」包公笑問其由。婆子道:「我的屈情事,除非是真包公方斷得,恐你不是真的。」包公道:「你如何認得是真包公,假包公?」婆子道:「我眼看不見,要摸頸後有個肉塊的,方是真包公,那時方申得我的冤。」包公道:「任你來摸。」那婆子走近前,抱住包公頭伸手摸來,果有肉塊,知是真的,在臉上打兩個巴掌,左右公差皆失色。包公也不嗔怒他,便問婆子:「有何事?你且說來。」那婆子道:「此事只好你我二人知之,須要遣去左右公差方纔好說。」包公即屏去左右。婆子知前後無人,放聲大哭道:「我家是毫州毫水縣人,父親姓李名宗華,曾為節度使,上無男子,單生我一女流,只因難養,年十三歲就入太清宮修行,尊為金冠道姑。一日,真宗皇帝到宮行香,見吾美麗,納為偏妃,太平二年三月初三日生下小儲君,是時南宮劉妃亦生一女,只因六宮大使郭槐作弊,將女兒來換我小儲君而去,老身氣悶在地,不覺誤死女兒,被囚于冷宮,當得張院子知此事冤屈,六月初三日見太子游賞內苑,略說起情由,被郭大使報與劉後得知,用絹絞死了張院子,殺他一十八口,直待真宗晏駕,我兒接位,頒赦冷宮罪人,我方得出,只得來桑林鎮覓食,萬望奏于主上,伸妾之冤,使我母子相認。」包公道:「娘娘生下太子時,有何留記為驗?」婆子道:「生下太子之時,兩手不直,一宮人輓開看時,左手有山河二字,右手有社稷二字。」包公聽了,即扶婆子坐于椅上跪拜道:「望乞娘娘恕罪。」令取過錦衣換了,帶回東京。

及包公朝見仁宗,多有功績,奏道:「臣蒙詔而回,路逢一道士連哭了三日三夜。臣問其所哭之由,彼道:『山河社稷倒了。』臣怪而問之:『為甚山河社稷倒了?』道士道:『當今無真天子,故此山河社稷倒了。』」上笑道:「那道士誑言之甚。朕左手有山河二字,右手有社稷二字,如何不是真天子?」包公奏道:「望我主把與小臣看明,又有所議。」仁宗即開手與包公及眾臣視之,果然不差。包公叩頭奏道:「真命天子,可惜只做了草頭王。」文武聽了皆失色。上微怒道:「我太祖皇帝仁義而得天下,傳至寡人,自來無愆,何謂是草頭王?」包公奏道:「既陛下為嫡派之真主,如何不知親生母所在?」上道:「朝陽殿劉皇后便是寡人親生母。」包公又奏道:「臣已訪知,陛下嫡母在桑林鎮覓食。倘若聖上不信,但問兩班文武便有知者。」


  
上問群臣道:「包文拯所言可疑,朕果有此事乎?」王丞相奏道:「此陛下內事,除非是問六宮大使郭槐,可知端的。」上即宣過郭大使問之。大使道:「劉娘娘乃陛下嫡母,何用問焉!此乃包公妄生事端,欺罔我主。」上怒甚,要將包公押出市曹斬首。王丞相又奏:「文拯此情,內中心有緣故,望陛下將郭大使發下西台御史處勘問明白。」上允其奏,着御史王材根究其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