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90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徐霞客遊記

第90頁 / 共338頁。

洞內石門轉透處,風從前洞扇入,至此愈覺涼颸sī涼風逼人,土人稱為風洞。石門北向,當東轉之上,有一石刻臥像橫置竇間,迦風曲肱,偃石鼓腹,其容若笑,使人見之亦欲笑。因見其上有石板平庋,又有圓竇上透,若樓閣之層架,若窗楞之裂。急與靜聞擇道分趨,余從臥像上轉攀石脊,靜聞從觀音座左伏穿旁竅,俱會于層樓之上。其處東忽開隙,遠引天光,西多垂乳,近穿地肺。余復與靜聞披乳房而穿肺葉,北出而瞰觀音之座,已在足下。以衣置層樓隙畔,乃復還其處,從圓竇中墜下。於是東出前軒,由洞左躋蹬,循垣而上,則拱極亭舊址也。

由址南越洞頂,攀石磴,半裡,遂登絶頂,則越王壇也,是為桂山,又名北山。其上石萼駢發,頂側有平板二方,豈即所謂「石壇」耶?


  

《志》雲五代時馬殷所築,有岩桂生其巔,今已無。

其前一石峰支起,或謂之四望山,當即疊彩岩。其西一石峰高與此峰並,峰半有洞高懸,望之岈然中空。亟下,仍認風洞出寺左,有軒三楹,為官府燕之所。前臨四望,後倚絶頂,余時倦甚,遂憩臥一覺,去羲皇伏羲氏真不遠。由寺中右坳復登西峰,一名于越山。

上登峰半,其洞穹然東向,透峰腰而西,徑十餘丈,高四丈餘。

由其中望之,東西洞然,洞西墜壑而下,甚險而峻。其環磚為門,上若門限,下若關隘,瞰之似非通人行者。

乃仍東下至寺右,有大路北透兩峰之間。下至其麓,出一關門,其東可趨東鎮,其北徑達北門。乃循山西行,一里,仰見一洞倚山向北,遂拾級而登。其下先有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廣盤曲,亦多垂柱,界竅分岐,而土人以為馬房,數馬散臥于其中,令人氣阻。由其左躋級更上,透洞門而入,其洞北向,以峰頂平貫為奇。而是山之洞,西又以山腰疊透為勝,〔外裂重門,內駕層洞,〕各標一異,直無窮之幻矣。既下,又西行,始見峰頂洞門西墜處,第覺危峽空懸,仰眺不得端倪邊際,其下有遙牆環之,則藩府之別圃也。

又西出大街,有大碑在側,大書「桂嶺」二字。轉北行一里,則兩山聳峽,其中雉堞zhìdié矮牆為關,而通啟閉焉,是為北門。

〔門在兩山聳夾中,門外兩旁,山俱峭拔,即為華景、寶積眾勝雲。〕出門有路,靜聞前覓素食焉。

既而又南一里,過按察司,覓靜聞不得。乃東從分巡司經靖藩後宰門,又東共一里,至王城東北隅,轉而西向後宰門內。靖藩方結壇禮《梁皇懺》,置欄演《木蘭傳奇》,市酒傳餐者,夾道雲集,靜聞果在焉。余拉之東半裡,出癸水門,仍抵慶真觀下,覓小舟一葉,北渡入玩珠岩。岩即伏波之東麓,石壁下臨重江,裂隙兩層,一橫者下臥波上,一豎者上穹山巔。臥波上者,下石浮敞為台,上石斜騫覆之。一石砫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蓮萼倒掛,不屬於下者,僅寸有餘焉。是名「伏波試劍石」,蓋其劍非豎劈,向橫披者也。後壁上雙紋若縷,紅白燦然,蜿蜒相向。有圓岩三暈,恰當其首,如二龍戲珠,故舊名「玩珠」,宋張維易曰還珠。雙紋之後,有隙內裂,直抵豎峽下岩;嵌梯懸級,可直躡豎峽而上垂柱之西。

石台中坼,橫石以渡,更北穿小竇,下瞰重江,淵碧無底,所云伏波沉着苡處也。更南入山腹,穹然中虛,有光西轉,北透前門,是其奧矣。


  
〔但石色波光,俱不若外岩玲瓏映徹也。〕徘徊久之,渡子候歸再三,乃舍之登舟。鼓枻yì短槳回檣,濯空明而凌返照,不意身世之間有此異境也。

登涯,由浮橋門入城,共裡余,返趙寓。靜聞取傘往觀《木蘭》之劇。余憩寓中,取《圖》、《志》以披翻閲、查尋桂林諸可游者。

初二日晨餐後,與靜聞、顧仆裹蔬糧,攜臥具,東出浮橋門。渡浮橋,又東渡花橋,從橋東即北轉循山。

花橋東涯有小石突臨橋端,修溪綴村,東往殊逗人心目。山峙花橋東北,其嵯峨之勢,反不若東南夾道之峰,而七星岩即峙焉,其去浮橋共裡余耳。岩西向,其下有壽佛寺,即從寺左登山。先有亭翼然迎客,名曰摘星,則曹能始所構而書之。其上有崖橫騫,僅可置足,然俯瞰城堞西山,則甚暢也。其左即為佛廬,當岩之口,入其內不知其為岩也。詢寺僧岩所何在,僧推後扉導余入。歷級而上約三丈,洞口為廬掩黑暗,忽轉而西北,豁然中開,上穹下平,中多列筍懸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為七星岩。從其右歷級下,又入下洞,是為棲霞洞。其洞宏朗雄拓,門亦西北向,仰眺崇赫。洞頂橫裂一隙,有〔石〕鯉魚從隙懸躍下向,首尾鱗腮,使琢石為之,不能酷肖乃爾。其旁盤結蟠蓋,五色燦爛。西北層台高疊,緣級而上,是為老君台。由台北向,洞若兩界,西行高〔台〕之上,東循深壑之中。由台上行,入一門,直北至黑暗處,上穹無際,下陷成潭,澒hòng洞tóng瀰漫無際峭裂,忽變夷為險。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