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06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徐霞客遊記

第106頁 / 共338頁。

〔獨秀山北面臨池,西南二麓,余俱繞其下,西岩亦已再探,惟東麓與絶頂未登。其異於他峰者,只亭閣耳。〕初二日令顧仆促拓工,而余同靜聞再為七星、棲霞之遊。由七星觀左入岩洞「爭奇門」乃曹能始所書者,即登級為碧虛閣。

是閣在摘星亭之左,與七星洞前一片雲同向,「一片雲」三字乃巡撫都御史許如蘭所書,字甚古拙。


  

而稍在其南,下登者先經焉。余昔游時急於七星,以為此軒閣不必煩屐齒,後屢經其下,見上有岩石倒垂,心艷之,至是先入焉。則其額為歙人吳國仕所題。

「碧虛」之名,昔在棲霞,而今此復踵之。豈彼以亭,而此以閣耶?余啜茗其間,仰視閣為瓦掩,不見岩頂;既而轉入玄武座後,以為石窟止此,而不意亦豁然透空,頂上僅高跨如梁。若去其中軒閣,則前後通映,亦穿山月岩之類,而鋪瓦疊戶,令人坐其內不及知,可謂削方竹而淹斷紋者矣。

閣後透明之下,復壘石為垣,高與閣齊,以斷出入。

余訊其僧:「岩中何必疊瓦?」曰:「恐風雨斜侵,石髓下滴。」

「閣後何必堵牆?」曰:「恐外多山岐,內難幽棲。」又訊:「何不移閣于岩後,前虛岩為門,以通出入;後倚閣為垣,以便居守,豈不名山面目,去室襟喉,兩為得之!」曰:「無錢糧。」

然則岩中之結構,岩後之窒塞,又枵腹畫空而就者耶?

又訊:「垣外後山,從何取道?」曰:「須南自大岩庵。」此庵即花橋北第一庵,庵僧自稱為七星老庵,余向所入,見後有李麗弼碑者。

余頷之,遂出,仍登摘星,由一片雲〔入〕七星前洞。

〔由閣後東上數十級,得小坪,石盤其中。遂〕北出後洞。洞右壁外崖之上,裂竅懸葩,雲楞歷亂。余急解衣攀緣而上,連上重龕二層,俱有列戶疏楞、蓮垂幄颺之勢,其北下則棲霞洞穹然西向盤空矣。

洞外右壁古刻多有存者,則範文穆成大《碧虛亭銘》,並《將赴成都酌別七人》題名在焉。

七人即《壺天觀銘》所題名字,在棲霞者,其歲月俱為乙未二十八日。

碧虛亭以唐鄭冠卿入棲霞遇日華、月華二君贈詩,有「不因過去行方便,那得今朝會碧虛」之句,遂取以名亭,《石湖銘》中所云「名翁所命而我銘之」者也。今亭已廢,而新安吳公藉以名南岩之閣,不若撤南閣以亭此,則南岩不掩其勝,而此名亦賓其實,豈不快哉!蓋此處岩洞駢峙者三:棲霞在北,而下透山之東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東西。

故棲霞最遠而幽暗,七星內轉而不徹,南岩飛架而虛明。三竅同懸,六門各異,可謂異曲同工,其奈南岩之碧虛閣,反以人掩何!


  
棲霞再北,又有朝雲、高峙二岩,俱西向。此七星西面之洞也,其數共五。

下棲霞,少憩壽佛寺,乃過七星觀,遂南入大岩庵。望南岩之後,山石叢薄,若可由庵外東北而登者。

時已過午,余曰:「何不了此而後中食。」余遂從庵門右草坪中上,靜聞就蔭山門,不能從焉。既抵山坳,草中復有石級,而右崖石上鎸張孝祥《登七星山詩》,張維依韻和之。共一里,再上,得坪一區,小石峰環列而拱之,薄若綃帷,秀分萼瓣。其北壁棘莽中,亦有記,磨崖為鑿穴者戕qiāng破壞損不可讀。蓋其處西即南岩透明之竇,為僧人窒垣斷之者;北即七星之頂,與余峰攢而鬥列者。昔人上登七星,此其正道,而今則無問津者矣。覓道草中,有小徑出東南坳中。從之,共一里,東南下山,得一岩,列眾神焉,而不知其名。下山而西,則曾公岩在望矣。忽涼飆biāo疾風襲人,赤日減烈,則陰氣自洞中出也。此有玄風洞,余夙求之不得,前由棲霞入,將抵曾公,先過一隘口,忽寒風拂燈,至此又陰氣薄日,信乎玄風當不外此,後來為曾公所掩耳,非二洞也。入洞,更采葉拂崖,觀劉誼《曾公岩記》及陳倩等詩已,乃濯足澗水中。

久之出,仰見岩石又有一洞在峰半,與列神之岩東西並峙。執入洞汲水者問之,曰:「此亦有洞,已不可登。」余再問其故,其人不答去。余亟攀崖歷莽而上,則洞口亦東南向如曾公岩。初由石峽入,得平展處,稍轉而北,其外復有龕東列,分楞疊牖,外透多明,內環重幄,若堂之有室焉。其後則穿門西入,門圓若圈,入其內,漸轉漸深,而杳不可睹。乃轉而出,甫抵洞外,則一人亦攀隙歷險而至,乃慶林觀道士也。見余獨入,疑而蹤跡跟隨之,至則曰:「慶林古觀,而今移門易向,遂多傷損,公必精青烏家言,乞為我指示。」余謝不敏,且問其岩何名,道者不告,強邀入觀。

甫下山,則靜聞見余久不返,亦踵至焉。時已下舂,亟辭道者。道者送余出觀前新易門,余再索其岩名,道者曰:「岩實無名。昔有僧居此,皆以為不利於觀,故去之而湮其路,公豈亦有意于此乎?第恐非觀中所宜耳。」余始悟其蹤跡之意,蓋在此不在彼也。一笑與別,已出花橋東街矣。蓋此處岩洞駢峙者亦三:曾公在中,而下透于西;列神之岩在東上,而淺不旁通;慶林後岩在西上,而幽不能悉。然曾公與棲霞,前後雖分門,而中通實一洞。其北下與之同列者,又有二岩,〔予昔游省春,先經此,〕亦俱東南向。此七星山東南面之洞也,其數亦共五焉。若北麓省春三岩、會仙一洞,〔旁又淺洞一,〕乃余昔日所游者,亦俱北向。此七星山北面之洞也,其數亦共五焉。

〔一山凡得十五洞雲。〕既度花橋,與靜聞就面肆中,以補午餐。過浮橋返唐寓,則晚餐熟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