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109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晚清文選

第109頁 / 共483頁。

夫財猶水也,惟患其壅塞,不患其流通。上下交征,則敗國亡家之券也。上下相濟,則親上死長之心也。苟能示以大公,持以大信,試借民債,以給度支。成一時濟變之良規,即以保萬世無疆之盛業。較前日開捐例以鬻爵,借洋債以捐國,設厘卡以病民,其利弊得失之相去,有不可以道里計者。萬一貸之己民而缺,仍有不足,始可酌以微息,轉貸鄰封。考英法德美諸國借貸,行息三厘,多不過四五厘而止。若土耳其、波斯等國,則因欠債過重,行息過多,致利權授於他人,國勢寢形微弱。中國幅員之廣,礦產之饒,遠勝泰西,人所共悉。入款甚多,而借款甚少。無須重息,可貸多金。前此洋債行息至七八厘以上者,非經手侵漁,即洋行扣折耳。

聞中國借券之股份,中外人爭購之。每股九十五磅,有漲至一百零四五磅者。外國之債股,分單時有漲跌,即俄國之鈔票,亦有漲跌也。由是觀之,中國雖少出子金,仍能應手。聞我駐英某大臣曰:嗣後籌借洋款,應向英國勞士齋乃、德博令等大銀行籌商。此兩行專與各國挪借銀錢,素有名望,人皆信服。常能以微息借巨貲。五處銀行,萬不能及。洋人嘗言:刻中國借銀百萬,必到匯豐、麗如等銀行,說明所借之數,所給之息。指明某某口關稅備償,本利分作若干結,按結支付,限年還清。銀行應允借款,收存文契,即將銀如數兌交。此向來籌借洋款之情形也。該銀行如果自有巨款,此法尚屬可行。無如僅能擔承,實非殷實。中國既與該行議定,該行即出具百兩券票一萬張,從一至萬。買股者或買一張,或買百張,多寡不等。迨頭結還款到期,何人之銀先收,何人之銀後付,不可預知。其故何也?蓋券票之漲跌無定。券票跌則本錢恐缺,人思速還。券票漲則利息依期,人思久借。爰創拈鬮之法,定還債之期,免疑該行有偏袒之弊。此等辦法,雖極公平。然股多之人,本錢必有虧損。蓋收回全數,或收回半數,非到拈鬮之日,無從預知。斷不能料理於先。收回本錢,復入股分,大為不便。倘將來再籌借款,須設法補救此失,始易通融。必將放債諸人不便之事,代為通盤籌畫。若稍有妨礙,勢必增長利息,益受其虧。欲策萬全,厥有二法。一曰立法。借銀限定年月,一次全還。一日按結歸款。先於券內載明第一結歸還若干。第二結第三結歸還若干。俾得早為料理。彼放債者亦樂聞某國借債建造鐵路電線開礦治河一切富國之政,利息大而券票強,甚不願出貲借人,妄作耗財無益之事。尤惡借債用兵,將銀錢變作火藥彈丸。萬一亡國破家,則借款將成畫餅。不但失去利息而已。駐英大臣之言如此。可深思其故矣。


  

我國家量入為出,本有常經。前時借債外洋,權應一時之用。金磅高下,既受巨虧。嗣後洋債一端,自應永行停止。況目前所借,並非外洋真正殷實商家。仍由銀行擔承後,每股百金,聽中外商民購買。該行董事,轉得上下其手,坐收利權。中國二十一行省殷實商民,為數不少。但使由戶部及各藩庫仿西法出給股票,每股百金,定期歸還,按年行息,收放出入,誠信無欺,安見中外商民之信戶部者,必不如其信銀行,信中國者必不如其信外國乎?即萬不得已再而借洋債,亦須統籌全局,審慎周詳。不必再托在中國諸銀行經手,以免輾轉扣折,虧累無窮。但飭駐英使臣,逕向勞士齋乃、德博令等大銀行熟商,行息不過四五厘。中國屢借巨貲,素守信義,歐西各國,共見共聞,大可與其本國國債之息銀低昂相等。苟還本之期,定以一二十載,則彼民之有貲出借者,亦可作為產業,踴躍集貲。蓋貪利之心,中西無異。利可圖矣,慮其不可恃,以致失利。利可恃矣,又慮忽借忽還,不能久享其利。亦中外具有同情也。

今中國息借洋款,以海關作抵,其誠其信,為天下萬國所無。乃以此絶大利權,不授於己民,而授之於外國。且不授于外國殷實之富戶,而甘授于外國奸狡之牙商。此所以洋款一事,遂為通商以來一絶大漏卮。而泰西各國有識之士,且然竊笑于其後也。則不知彼己之情者,決不足籌交涉,取利權也。

☆李東沅○論傳教

竊謂外國傳教之士,實中國召釁之由也。洋人之到中華,不遠數萬里,統計十餘國,不外通商傳教兩端。通商則漸奪中國之利,傳教則並欲奪華人之心。陽托修和,陰懷叵測。而教民交涉之案,遂迭起矣。


  

夫泰西本基督一教,分而為三,一曰耶穌教,一曰天主教,一曰希臘教。其教或分或合,有盛有衰。而教士則必周游各地,勸導人民,使之尊奉其教,亦以行道為言。中國既許洋人傳教,自必按照條約為之保護。而各教士所到之處,理亦應歸地方官約束,不得干預公事。無如中國莠民每倚進教為護符,作奸犯科,無所不至。或鄉愚被其訛詐,或孤弱受其欺凌,或強占人妻,或橫侵人產,或租項應交業主,延不清償,或錢糧應繳公庭,抗不完納,或因公事而藉端推諉,或因小忿而毆斃平民。種種妄為,幾難盡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