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全集 - 99 / 125
成功經驗類 / 曾國藩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曾國藩全集

第99頁 / 共125頁。

家書: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與沅弟,吾兄弟須從恕字痛下工夫,隨在皆投身以處地。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文:《書贈促弟六則·恕》,來示謂近年畏事避謗,與官中絶無交涉。果爾,則不久當有代為刻雪者。閣下昔年舌端或有彈射,筆端亦頗刻酷,苟禍生有股,則亦不可不自省而斂抑也。書信:咸豐十年十一月初三日復歐陽兆熊,足下數年以來,水陸數百戰,開府作鎮,國家酬獎之典,亦可謂至化極渥。指日榮晉提軍,勛位並隆,務直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鉅細皆不敢忽;恕則凡事留餘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倭。常常記此二字,則長履大任,福作無量矣。

書信:咸豐八年九月二十日加鮑超片,細思余德薄能鮮,忝竊高位,又竊虛名,已干造物之局,而家中老少司于「驕、奢、佚」三字,實深悚俱。


  

日記·咸豐十年九月廿八日,古今才智之土,常思大有為于世,其立言常雄駿自喜。若文章不求雄駿,而但求平淡;德業不求施于世,而但求善於一身一家,此范非智者愉快事也?具無所不能之才,斂之又斂,彌晦焉而彌愉快,則其自得干中者必大矣。文:《海寧州訓導錢君墓表》,雪琴之坐船已送到否?三月十七果成行否?沿途州縣有送迎者,除不受禮物酒席外,爾兄弟遇之,須有一種謙謹氣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也。家書: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諭紀澤、紀鴻,今吾謹述此語誥誡兩弟,總以除傲字為第一義。唐虞之惡人飾曰 「丹朱傲」,曰「象傲’;桀紂之無道,曰“強足以拒諫,辨足以非」,曰「調已有天命,謂敬不足行」,皆傲也。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做無恆之弊,近來又力戒傲字。昨日徽州未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見。既敗之後,余益加猛省: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家書:咸豐十年九月二十四月致沅弟、季弟,蓋位愈高,則譽言日增,箴言日寡;望愈重,則責之者多,恕之者少。閣下愛我,通越恆俗,望常以藥石之言相繩。

書信:咸豐十年六月十四日復鄧汪瓊,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文:《格言四幅書贈李芋仙》,爾于十九日自家起行,想九月初可自長沙掛帆東行矣。船上有大帥字旗,余未在船,不可誤掛。經過府縣各城,可避者略為避開,不可驚動官長,煩人應酬也。

家書: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諭紀鴻,弟宜以保身體為主,不必焦灼也。弟此次兩信,胸懷頗寬舒,心志頗敬慎。以後須常存此意,總覺得人力雖盡到十分,而成功純是天意,不可絲毫代天主張。家書·同治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沅弟,偶與營官馬得順言及盛世創業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本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日記·咸豐十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于作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問仁」一章,言敬恕最為親切。自此以外,如「立則見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傳于衡也」;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嚴然人望而畏」,斯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仁存心,以利存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是皆言怒之最好下手者。爾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家書: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諭紀澤,「敬」「恕」二字,細加體認,實覺刻不可離。「敬」則心存而不放,「恕」則不藏於私。大抵接人處事,于見得他人不是、極怒之際,能設身易地以處,則意氣頓平。故「恕」字為求仁極捷之徑。來示以「致知」為大頭腦工夫。鄙意「敬」是平日涵養之道,「恕」是臨時應事之道,「致知」則所以講求此 「敬」、講求此「恕」者也。書信:咸豐八年十一月初二日復鄧汪瓊,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忽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于厚。

家書:咸豐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致澄、季二弟

母貪去私,若非道義可得者,則不可輕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處下手。能令鬼服神欽,則自然識日進,氣田剛。否則不覺墮入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


  

家書: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致諸弟,蔭亭歸,余寄百五十金還家,以五十週濟宗族。此百金恐尚不敷家用,軍中銀錢,余不敢妄取絲毫也。名者,造物所珍重愛惜,不輕以與人者。余德薄能鮮,而享天下之大名,雖由高曾祖父,累世積德所致,而自問總覺不稱,故不敢稍涉驕奢。家書:咸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致諸弟,外茲亂世,凡高位、大名、重權,三者皆在優危之中。余已于三月六日入金陵城,寸心惕惕,恆懼罹于大戾。……禍咎之來,本難逆料。然誰不貪財,不取巧,不沽名,不驕盈,四者究可彌縫一二。

家書:同治六年三月初七日與澄弟,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而輕重乖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