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曾國藩全集 - 118 / 125
成功經驗類 / 曾國藩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曾國藩全集

第118頁 / 共125頁。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則專重孝字。其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出於至誠。故吾纂墓誌,僅敘一事。吾社星岡公之教人,則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醫藥,皆不信也。處茲亂世,銀錢愈少,則愈可免禍;用度愈省,則愈可養福。家書: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諭紀澤紀鴻,唯子侯須教一勤字一謙字。謙者驕之反也,勤者佚之反也。驕奢淫佚四字,推首尾二字尤宜切戒。家書:咸豐十年十月十四日午刻致澄弟,古之英雄,意量依拓,規模宏遠,而其訓誡子弟,恆有恭謹斂退之象。

文:《筆記二十七則英雄誡子弟》,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所關頗大。家書:同治元年玉月二十四日諭紀澤,余家後輩子弟,全未見過艱苦模樣,眼孔大,口氣大,呼奴喝婢,習慣自然,驕傲之氣入膏盲而不自覺,吾深以為慮。家書:成豐十年十月初四夜致沅弟季弟,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


  

家書: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澄溫況季諸弟,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萍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于淫蕩矣。

家書:咸豐四年四月十四日致澄溫沅季諸弟,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家書: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吾家于本縣父母官,不必力贊其賢,不可力低其非,與之相處,宜在若遠若近,不親不流之間。渠有慶弔,吾家必到;渠存公事,須納上助力者,吾家不出頭,亦不躲避。渠于前後任之交代,上司衙門之請託,則吾家絲毫不可與聞……

家書: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致澄弟,舍侄科四、科六輩質地均可造就,惟吾鄉讀書間斷時多,有恆者少,幸得名師誨導,析于「有恆」二字加意。一暴十寒,聖賢所誡。書信:咸豐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復易良翰

孝親友弟,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要早歲久室京師,于孝養之道多疏,後來展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褲益於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與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歿之後,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或干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其次則親之慾其貴,愛之慾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諸昆李默為禱祝,自當神人共欽。溫甫、季洪兩弟之死,余內省覺有漸德。澄侯、沅甫兩弟漸老,余此生不審能否相見。爾輩若能從孝友二字切實講求,亦足為我彌縫缺憾耳。

家書:同治九年六月初四諭紀澤紀鴻,蓋君子之孝,尤重於立身,內之刑家式鄉,外之報國惠民。凡吾行事,足令人欽仰者,皆吾所以敬吾親也;凡吾德意,足生人感戀者,皆吾所以愛吾親也。推此以求,則尊顯之道,事業無窮,未可酷于一哀,限生滅性,不達繼述之義,翻蹈細人之行。

書信:咸豐元年復江忠源,余欲盡孝道,更無他事,我能教諸弟進德業一分,則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諸弟進十分,則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則我大不孝矣。……誰願諸弟發奮立志,唸唸有恆,以補我不孝之罪。

家書: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澄溫沅季諸弟,臣子與君親,但當稱揚善美,不可道及過錯;但當諭親于道,不可疵議細節。

家書: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溫沅季諸弟,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老,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家書: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稟父母,爾為下輩之長,須常常存個樂育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況兄弟乎?臨三、昆八,系親表兄弟,爾須與之互相勸勉。爾有所知者,常常與之講論,則彼此併進矣,此諭。


  
家書:咸豐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諭紀澤,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家書: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稟父母,至于兄弟之際,吾亦惟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使,勸之以習勞守樸,愛兄弟以德也;豐衣美食,俯仰如意愛兄弟以姑息也。姑息愛之,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家書:造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澄溫沅季諸弟,兄弟 (上日下升)娣總不可有半點不和之氣。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

家書: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致澄溫沅季諸弟,然兄弟之間,一言欺詐,終不可久。盡行揭破,雖目前嫌其太直,而日久終能相諒。

家書: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澄溫沅季諸弟,諸弟能常進箴規,則弟即吾之良師益友也。而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謂家有人作官,而遂敢於侮人;勿謂已有文學,而遂敢於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則是載福之道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