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上 - 141 / 455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舊唐書 上

第141頁 / 共455頁。

十二年春正月戊申,宰相路岩率文武百僚上徽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禦含元殿。冊禮畢,大赦。辛酉,葬衛國公主于少陵原。先是,詔百僚為輓歌詞,仍令韋保衡自撰神道碑,京兆尹薛能為外監護,供奉楊復璟為內監護,威儀甚盛,上與郭淑妃禦延興門哭送。幽州節度使張允伸病,請以子簡會為節度副大使、權知兵馬事,詔從之。

三月,以吏部尚書蕭鄴、吏部侍郎歸仁晦李當考官;司封郎中鄭紹業、兵部員外郎陸勛等考試宏詞選人。四月,以左仆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路岩檢校司徒,兼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等使。


  

五月庚申,敕:「慎恤刑獄,大《易》格言。《語》曰:如得其情,即哀矜而勿喜。而獄吏苛刻,務在舞文,守臣因循,罕聞視事。以此械繫之輩,溢于狴牢;追捕之徒,系于簡牘。實傷和氣,因致沴氛。況時屬熇蒸,化先茂育,並赦罪戾,式順生成。應天下所禁系罪人,除十惡忤逆、故意殺人、合造毒藥、持仗行劫、開發墳墓外,余並宜疏理釋放。或信任人吏,多有生情繫留,續察訪得知,本道觀察使判官、州府本曹官必加懲譴,以誡慢易。到後十日內,速疏理分析聞奏。」上幸安國寺,賜講經僧沉香高座。七月辛丑,中書門下奏:

準今年六月十二日敕,厘革諸道及在京諸司奏官並請章服事者。其諸道奏州縣官司錄、縣令、錄事、參軍,或見任公事,敗闕不理,切要替換,及前任實有勞效,並見有闕員,即任各舉所知。每道奏請,仍不得過兩人。其河東、潞府、邠寧、涇原、靈武、鹽夏、振武、天德、鄜坊、滄德、易定、三川等道觀察防禦等使及嶺南五管,每道每年除令、錄外,許量奏簿、尉及中下州判司及縣丞共三人。福州不在奏縣官限。其黔中所奏州縣官及大將管內官,即任準舊例處分。在京諸司及諸道帶職奏官,或非時僉替,考限未滿,並卻與本資官。諸道節度及都團練防禦使下將校奏轉試官及憲禦等,令諸節度事每年量許五人,都團練防禦量許三人為定,不得更于其外奏請。其御史中丞已下,即準敕文條疏,須有軍功,方可授任。自今後如顯立戰伐功勞者,任具事績申奏,如檢勘不虛,當別與商量處分,以外輒不得更有奏請。其幽、鎮、魏三道望且準承前舊例處分。敕旨從之。十二月,以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軍節度使鄭從讜為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朔。甲戌,制以兵部侍郎、判度支劉鄴本官同平章事。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燕國公、食邑三千戶張允伸卒,贈太尉,謚曰忠烈。允伸鎮幽州二十三年。

二月,幽州牙將張公素奪留後張簡會軍政,自稱留後。丁巳,制以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于琮檢校司空、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觀察處置等使;以御史中丞趙隱為戶部侍郎、本官同平章事。

三月,以吏部尚書蕭鄴、吏部侍郎獨孤雲考官,職方郎中趙蒙、駕部員外郎李超考試宏詞選人。試日,蕭鄴替,差右丞孔溫裕權判。

五月庚午朔。辛未,敕檢校尚書左仆射、守左羽林軍統軍、御史大夫張直方貶康州司馬同正,以其部下為盜故也。乙亥,國子司業韋殷裕于閣門進狀,論淑妃弟郭敬述陰事。上怒甚,即日下京兆府決殺殷裕,籍沒其家。殷裕妻崔氏,音聲人鄭羽客、王燕客,婢微娘、紅子等九人配入掖庭。閣門使田獻銛奪紫,配于橋陵,閣門司閻敬直決十五,配南衙,為受殷裕文狀故也。給事中杜裔休貶端州司馬。中書舍人崔沆循州司戶,殷裕妻兄也;太仆少卿崔元應州司戶,殷裕妻父也;前河陰院官韋君卿為愛州崇平尉,殷裕季父也。以前大理正万俟鎔為國子司業,前興元少尹馮彭為普州刺史,前大理正陽琯為昌州刺史。丙子,制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于琮可正議大夫、守普王傅,分司東都。辛巳,敕尚書左丞李當貶道州刺史,吏部侍郎王珮貶漳州刺史,左散騎常侍李鬱貶賀州刺史,前中書舍人封彥卿貶潮州司戶,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誥張裼貶封州司馬,右諫議大夫楊塾貶和州司戶,工部尚書嚴祁貶郴州刺史,給事中李貺蘄州刺史,給事中張鐸藤州刺史,左金吾衛大將軍、充左街使李敬伸儋州司戶,前青州刺史、平盧軍節度使于涓為涼王府長史,分司東都;前湖南觀察使于瑰為袁州刺史。涓、瑰,琮之兄也。于藹、于蔇亦配流。自李當已下,皆于琮之親黨也,為韋保衡所逐。以天德防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段文楚為雲州刺史、大同軍防禦使。


  

六月,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杜慆奏:當管潁州僧道百姓舉留刺史宗回,敕曰:「回清干臨人,自有月限,方藉綏輯,未議替移。」六月,中書門下奏:

今月十七日,延英面奉聖旨,令誡約天下州府,應有逃亡戶口,其賦稅差科,不得攤配見在人戶上者。伏以諸道州府,或兵戈之後,災沴之餘,戶口逃亡,田疇荒廢,天不敷佑,人多艱危。鄉閭屢困于征徭,帑藏因茲而耗竭,遂使從來經費色額,太半空系簿書。緩徵斂則闕于供須,促期限則迫于貧苦。言念凋弊,勞乃憂勤,不降明文,孰知聖念。其亡戶口賦稅及雜差科等,須有承佃戶人,方可依前應役。如將闕稅課額,攤于見在人戶,則轉成逋債,重困黎元。或富者有連阡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欲令均一,固在公平。若令狡猾之徒,得以升降由己,望其完葺,不亦難乎!全由長吏竭誠,方使疲甿漸泰。臣等商量,令諸道州府準此條疏,應有逃亡戶口稅賦並雜色差科等,並不得輒更攤配于見存人戶之上。務設法招攜,多方撫禦,乘茲豐稔,重獲昭蘇。苟致安寧,自當遷陟,不遵詔令,必舉典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