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上 - 108 / 192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史 上

第108頁 / 共192頁。

廣平府元廣平路,直隷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東北距京師千里。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六。萬曆六年,戶三萬一千四百二十,口二十六萬四千八百九十八。

永年倚。北有沙河。又有洺水,自河南武安縣流入。西南又有滏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亦曰滏陽河。西有臨洺鎮巡檢司。西南又有黃龍鎮。


  

曲周府東北。西南有漳水。東有滏陽河。

肥鄉府東南。漳河在縣西北。

鷄澤府東北。漳河在縣東。又西有洺河,又有沙河自南來合焉。

廣平府東南。北有漳河。

成安安府南。元屬磁州。洪武初廢。四年六月復置,來屬。西南有洹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其下流合於衛河。又南有漳水,亦自河南臨漳縣流入。

威府東北。元威州。至正間,省州治洺水縣入州。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漳水舊在南,洺水自西流入焉。

邯鄲府西南。元屬磁州。洪武元年來屬。西北有洺河。東有滏陽河。

清河府東北。元屬大名路。洪武六年九月來屬。東有衛河。

大名府元大名路,直隷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一,縣十。東北距京師千一百六十里。弘治四年編戶六萬六千二百七,口五十七萬四千九百七十二。萬曆六年,戶七萬一千一百八十,口六十九萬二千五十八。

元城倚。故城在東,洪武三十一年圮於衛河,徙此。東有沙麓山。西有漳河。北有衛河,即永濟渠也,自河南汲縣流入,下流合漳河。東北有小灘鎮巡檢司。

大名府南少東。元與元城縣同為大名府治。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魏縣。十五年二月復置。永樂九年移於今治。北有愜山,東南有衛河。

魏府西少北。舊治在縣西。洪武三年遷於此。南有魏河,又有新舊二漳河,下流俱合於衛河。

南樂府東。南有繁水,北入於衛河。

清豐府東南。元屬開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西南有澶水,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謂之繁水。

內黃府西南。元屬滑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北有衛河。東有繁水。西有洹水。西北有回隆鎮,有回龍廟巡檢司。嘉靖三十六年,漳河決於此,入衛。

浚府西南。元浚州治在浮丘山之西。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徙治於山東北之平坡。嘉靖二十九年復徙城於山巔,即今治也。東有大伾山,一名黎陽山,又名清澶山。西有衛河。北有淇水,自河南淇縣流入,經縣南,東入於衛,謂之黎水,亦謂之浚水。又西有長豐泊。西南有新鎮巡檢司。

滑府西南。元滑州。洪武二年四月省州治白馬縣入焉。七年三月降為縣。西北有衛河。東南有老岸鎮巡檢司。

開州 洪武二年四月以州治氵仆陽縣省入。大河故道在城南,正統十三年,河決入焉。景泰五年塞。北距府百六十里,領縣二:

長垣州南。舊治在縣東北,洪武二年以河患遷於古蒲城。南有黃河故道。東南有硃家口,正統十三年,河決於此。又南有大社口,萬曆十五年,河複決焉。又東南有大岡巡檢司,本治永豐裡,尋徙竹林,後徙大岡。

東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及長垣縣。弘治三年九月復置,屬府。萬曆中,仍屬州,其舊治在今縣南。洪武初,徙今縣西。弘治三年始徙於今治。南有黃河,有杜勝集巡檢司。

永平府元永平路,直隷中書省。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四年三月為永平府。領州一,縣五。西距京師五百五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萬曆六年,戶二萬五千九十四,口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四十六。


  
盧龍倚。東南有陽山。西有灤河,自開平流經縣境,有漆河自北來入焉。東有肥如河,經城西入於漆。北有桃林口關。

遷安府西北。北有都山。東有灤河。又北有劉家口、冷口、青山口等關。

撫寧府東少南。舊治在陽河西,洪武六年十二月所徙。十三年又遷於兔耳山東。東南濱海。又東有榆河,又有陽河,一名洋河,俱自塞外流入,俱東南注於海。東有山海關。洪武十四年九月置山海衛於此。北有撫寧衛,永樂元年二月置。又有董家口、義院口等關。東有一片石口,一名九門水口。

昌黎府東南。西北有碣石山。東南有溟海,亦曰七裏海,有黑陽河,自天津達縣之海道也。又有蒲泊,舊產鹽,置惠民鹽場於此。北有界嶺口、箭捍嶺等關。

灤州 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義豐縣省入。南濱海。東有灤河,又南有開平中屯衛,永樂元年二月自沙峪移置於此。東北距府四十里,領縣一:

樂亭州東南。南濱海。西有灤河,經縣北嶽婆港分為二,東曰胡盧河,西曰定流河,各入於海。景泰中,胡盧河塞,定流河獨自入海,其水清碧,亦謂之綠洋溝。又西南有新橋海口巡檢司。萬曆四十三年移於灤州西之榛子鎮。

延慶州元龍慶州,屬大都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永樂十二年三月置隆慶州,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隷京師。隆慶元年改曰延慶州。西有阪泉山。南有八達嶺。東北有媯川,俗名清水河,下流注於桑乾河。又西南有沽河。東南有岔道口,與居庸關相接。關口有居庸關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年置。建文四年,燕王改為隆慶衛,隆慶元年曰延慶衛。東南又有柳溝營,隆慶初,置城於此,為防禦處。領縣一。東南距京師百八十里。弘治四年編戶一千七百八十七,口二千五百四十四。萬曆六年,戶二千七百五十五,口一萬九千二百六十七。

永寧本永寧衛,洪武十二年九月置。永樂十二年三月置縣於衛城。媯川在西。東有四海冶堡,天順八年置。西北有靖胡堡,東南有黑漢嶺堡,北有周四溝堡,俱嘉靖中置。又有劉斌堡,萬曆三十二年所置也。

保安州元屬上都路之順寧府。洪武初,廢。永樂二年閏九月置保安衛。十三年正月復置州於衛城,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隷京師。舊州城在西南山下,景泰二年移於雷家站,即今治也。西南又有涿鹿山,涿水出焉。西北有磨笄山,亦曰鷄鳴山,又有鷂兒嶺。又桑乾河在西南,自山西蔚州流入,東有媯川來入焉,謂之合和口。西有甯川,亦入於桑乾。東有東八里堡、良田屯堡、麻谷口堡,俱洪武二十五年置。南有美峪守禦千戶所,本在州西之美峪嶺,永樂十二年置。十六年二月徙於董家莊。景泰二年又移於此,與山西蔚州界。東南距京師三百里。弘治四年編戶四百四十五,口一千五百六十。萬曆六年,戶七百七十二,口六千四百四十五。

萬全都指揮使司元順寧府,屬上都路。洪武四年三月,府廢。宣德五年六月置司於此。領衛十五,蔚州、延慶左、永寧、保安四衛俱設于本州縣,守禦千戶所三,廣昌、美峪二所,亦設於本處,堡五。東南距京師三百五十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