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詩鑑賞上 - 43 / 158
古典詩類 / 唐代詩人 / 本書目錄
  

唐詩鑑賞上

第43頁 / 共158頁。

 大小:

 第43頁

朗讀:

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是詩人歸隱後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水清如鏡,照映眾山倒影,窺之如畫。詩人在一個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會滋生出無限幽美的情趣。

開篇「幽意無斷絶」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詩的主旨,即幽居獨處,不與世事,放任自適的意趣。這種「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斷絶」,因此,他這次出遊只是輕舟蕩漾,任其自然,故雲「此去隨所偶」。「偶」即「遇」。詩人在這裡流露出一種隨遇而安的情緒。


  

以下寫泛舟的時間和路線,描寫沿岸景物。「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習習晚風,吹拂着遊船,船兒任憑輕風吹送,轉入春花夾岸的溪口,恍如進了武陵桃源勝境,多麼清幽,多麼閒適!「晚」字點明泛舟的時間,「花」字切合題中的「春」,看似信筆寫來,卻又顯得用心細緻。「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寫出遊程中時間的推移和景緻的轉換。「際夜」,是到了夜晚,說明泛舟時間之久,正是「幽意無斷絶」的具體寫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當置身新境,心曠神怡之時,抬頭遙望南天鬥宿,不覺已經「隔山」了。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二句,是用淡墨描繪的如畫夜景。「潭煙」,是溪上的水霧:「溶溶」,是夜月之下霧氣朦騰的景狀,而着一「飛」字,把水色的閃耀,霧氣的飄流,月光的灑瀉,都寫活了,「林月低向後」,照應「際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兩岸樹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後。這景象是美的,又是靜的。

詩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懷着隱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這種境界之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瀰漫無邊的煙霧,縹緲迷茫,我願永作若耶溪邊一位持竿而釣的隱者。「持竿叟」,又應附近地域的嚴子陵富春江隱居垂釣的故實,表明詩人心跡。末二句抒發感慨極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覺世事的囂囂,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說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河岳英靈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給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層孤清、幽靜的色彩。但是,由於作者描寫的是一個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懷着追求和滿足的心情來描寫它,因而這夜景被狀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詩也就顯得「舉體清秀,蕭肅跨俗」(《唐音癸簽》引殷璠語),體現出一種興味深長的清悠的意境。在寫法上,詩人緊扣住題目中一個「泛」字,在曲折迴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寫,因而所寫的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動勢,恍忽流動,迷蒙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的畫面,給人以輕鬆暢適的感受和美的欣賞。

(李敬一)

王昌齡●送魏二

王昌齡●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詩作於王昌齡貶龍標尉時。

送別魏二在一個清秋的日子(從「橘柚香」見出)。餞宴設在靠江的高樓上,空中飄散着橘柚的香氣,環境幽雅,氣氛溫馨。這一切因為朋友即將分手而變得尤為美好。這裡敘事寫景已暗挑依依惜別之情。「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戀處,蘭舟催發」,送友人上船時,眼前秋風瑟瑟,「寒雨連江」,氣候已變。次句字面上只說風雨入舟,卻兼寫出行人入舟;逼人的「涼」意,雖是身體的感覺,卻也雙關着心理的感受。「引」字與「入」字呼應,有不疾不徐,颯然而至之感,善狀秋風秋雨特點。此句寓情於景,句法字法運用皆妙,耐人涵詠。

按通常作法,後二句似應歸結到惜別之情。但詩人卻將眼前情景推開,以「億」字鉤勒,從對面生情,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境界: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在瀟湘(瀟水在零陵縣與湘水會合,稱瀟湘)之上,那時風散雨收,一輪孤月高照,環境如此淒清,行人恐難成眠吧。即使他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夢中也擺不脫愁緒。詩人從視(月光)聽(猿聲)兩個方面刻畫出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環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詩境頗具幾分朦朧之美,有助于表現惆悵別情。

末句的「長」字狀猿聲相當形象,使人想起《水經注。三峽》關於猿聲的描寫:「時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長」字作韻腳用在此詩之末,更有餘韻不絶之感。

詩的前半寫實景,後半乃虛擬。它借助想象,擴大意境,深化主題。通過造境,「道伊旅況愁寂而已,惜別之情自寓」(敖英評,《唐詩絶句類選》),「代為之思,其情更遠」(陸時雍《詩鏡總論》)。在藝術構思上是頗有特色的。

(周嘯天)


  
從軍行七首(其一)

從軍行七首(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①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

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藴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係。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鷄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徵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着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着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徵人積鬱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着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