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閲微草堂筆記 - 110 / 188
手記隨筆類 / 紀昀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閲微草堂筆記

第110頁 / 共188頁。

有講學者論無鬼,眾難之曰:今方酷暑,能往墟墓中獨宿,納涼一夜乎?是翁毅然竟往,果無所見,歸益自得,曰:朱文公豈欺我哉。余曰:重賫千里,路不逢盜,未可雲路無盜也;縱獵終日,野不遇獸,未可雲野無獸也。以一地無鬼,遂斷天下皆無鬼;以一夜無鬼,遂斷萬古皆無鬼,舉一廢百矣。且無鬼之論,創自阮瞻,非朱子也,朱子特謂魂升魄降為常理,而一切靈怪非常理耳,未言無也。

故金去偽錄曰:二程初不說無鬼神,但無如今世俗所謂鬼神耳。楊道夫錄曰:雨風露雷,日月晝夜,此鬼神之跡也,此是白日公平正直之鬼神,若所謂有嘯于梁,觸于胸,此則所謂不正邪暗,而或有或無,或來或去,或聚或散者。又有所謂禱之而應,祈之而獲,此亦所謂鬼神,同一理也。包揚錄曰:鬼神死生之理,定不如釋家所云,世俗所見也。


  

然又有其事昭昭,不可以理推者,且莫要理會。又曰:南軒亦只是硬不信,如禹鼎魑魅尪魎之屬,便是有此物。深山大澤,是彼所居,人往占之,豈不為祟?豫章劉道人,居一山頂結庵,一日,眾蜥蜴入耒,盡吃庵中水,少頃庵外皆堆雹,明日,山下果雹。有一妻伯劉大人,甚樸實,不能妄語,言過一嶺,聞溪邊林中響,乃無數蜥蜴,各抱一物,如水晶去,未數裡下雹。

此理又不知如何。舊有一邑,泥塑一大佛,一方尊信之,後被一無狀宗子斷其首,民聚哭之,佛頸泥木出舍利。泥木豈有此物,只是人心所致。吳必大錄曰:因論薛士龍家見鬼,曰世之信鬼神者,皆謂實有,在天地間。

其不信者,斷然以為無鬼,然卻又有真個見者,鄭景望遂以薛氏所見為實,不知此特虹霓之類耳。問虹霓只是氣,還有形質,曰:既能啜水,亦必有腸肚,只才散便無,如雷部神亦此類。林賜錄曰:世之見鬼者甚多,不審有無如何?曰:世間人見者極多,如何謂無,但非正理耳。如伯有為厲,伊川謂別是一理,蓋其人氣未當盡而強死,魂魄無所歸,自是如此。

昔有人在淮上夜行,見無數形像,似人非人,出沒于兩水之間,此人明知其鬼,不得已沖之而過,詢之此地,乃昔人戰場也。彼皆死於非命,銜冤抱恨,固宜未散。坐間或雲,鄉間有李三者,死而為厲,鄉曲凡有祭祀佛事,必設此人一分。後因為人放爆仗,焚其所依之樹,自是遂絶。

曰:是他枉死,氣未散,被爆仗驚散。沈僴錄曰:人有不伏其死者,所以既死,而此氣不散,為妖為怪,如人之凶死,及僧道既死多不散,神道務養精神,所以凝聚不散。萬人傑錄曰:死而氣散,泯然無跡者,是其常道理,恁地有托生者,是偶然聚得氣不散,又恁生去湊著那生氣便再生。葉賀孫錄曰:潭州一件公事,婦殺夫,密埋之後為祟,事已發覺,當時便不為祟,以是知刑獄裡面,這般事若不與決罪,則死者之冤必不解。

李壯祖錄曰:或問世有廟食之神,綿曆數百年,又何理也?曰:浸久亦散,昔守南康,久旱不免遍禱于神,忽到一廟,但有三間敝屋,狼藉之甚,彼人言三五十年前,其靈如響,有人來,而帷中之神與之言者,昔之靈如彼,今之靈如此,亦自可見。葉賀孫錄曰:論鬼神之事,謂蜀中灌口二郎廟,是李冰因開離堆立廟,今乃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初間封為王,後來徽宗好道,遂改封為真君,張魏公用兵,禱于廟,其夜夢神語曰:我向來封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得行,今號為真君,雖尊,人以素食祭我,無血食之養,故無威福之靈,今須復封我為王,當有威靈。魏公遂乞復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夢,是一時用兵,托為此說。又有梓潼神極靈。

此二神似乎割據兩川。大抵鬼神用生物祭者,皆是假此生氣為靈,古人釁鐘釁龜皆此意。漢卿雲李通說有人射虎,見虎後數人隨之,乃是為虎傷死之人,生氣未散,故結成此形。黃義剛錄曰:論及請紫姑神吟詩之事,曰:亦有請得正身出現,其家小女子見,不知此是何物,且如衢州有一人事一神,只開所錄事目于紙,而封之祠前,少間開封,而紙中自有答語,此不知是如何。


  
凡此諸說,黎靖德所編語類,班班具載,先生何竟誣朱子乎?此翁索書觀之良久,憮然曰:朱子尚有此書耶?憫然而散。然余猶有所疑者,朱子大旨,謂人秉天地之氣生,死則散還於天地,葉賀孫錄所謂如魚在水,外面水便是肚裡水,鱖魚肚裡水,與鯉魚肚裡水,只是一般,其理精矣。而無如祭祀之理,制於聖人,載于經典,遂不得不雲子孫一氣相感,復聚而受祭,受祭既畢,仍散入虛無。不識此氣散還以後,與元氣混合為一歟,抑參雜于元氣之內歟?如混合為一,則如眾水歸海,共為一水,不能使江淮河漢復各聚一處也;如五味和羹,共成一味,不能使姜鹽醯醬各聚一處也,又安能于中犁出某某之氣,使各與子孫相通耶?如參雜于元氣之內,則如飛塵四散,不知析為幾萬億處,如游絲亂飛,不知相去幾萬億裡。

遇子孫享薦,乃星星點點,條條縷縷,復合為一,於事理毋乃不近耶?即以能聚而論,此氣如無知,又安能感格,安能歆享;此氣如有知,知于何起,當必有心,心于何附,當必有身,既已有身,則仍一鬼矣。且未聚以前,此億萬微塵,億萬縷縷,塵塵縷縷,各有所知,則不止一鬼矣。不過釋氏之鬼地下潛藏,儒者之鬼空中旋轉;釋氏之鬼平日常存,儒家之鬼臨時湊合耳。又何以相勝耶?此誠非末學所知也。

*****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