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宋詞鑑賞 - 140 / 521
古典詞曲類 / 蘇軾等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宋詞鑑賞

第140頁 / 共521頁。

此詞是蘇軾宋神宗熙寧六年二月(時任杭州通判)的一個清晨乘輕舟經過浙江境內著名風景區——富春江上的七里瀨以後寫下的。詞中對大自然美景的讚歎中,寄寓了因緣自適、看透名利、歸真返樸的人生態度,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浩嘆。

上片頭六句描寫清澈寧靜的江水之美:一葉小舟,蕩着雙槳,象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面。天空碧藍,水色清明,山色天光,盡入江水,波平如鏡。


  

水中游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沙洲,白鷺點點,悠閒自得。詞人用簡練的筆墨,動靜結合、點、面兼顧地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江面風光,體現出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接下來三句從不同角度寫溪:舟過水淺處,水流湍急,舟行如飛;霜浸溪水,溪水更顯清冽,似乎觸手可摸;明月朗照,影落溪底,江水明澈。以上三句,創造出清寒淒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況味,為下片抒寫人生感慨作了鋪墊。

詞的下半闋開頭兩句轉換寫山:「重重似畫,曲曲如屏」:兩岸連山,往縱深看則重重疊疊,如畫景;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如屏風。詞寫水則特詳,寫山則至簡,章法變化,體現了江上舟中觀察景物近則精細遠則粗略的特點。「算當年,虛老嚴陵」,這是用典:富春江是東漢嚴光隱居的地方。嚴光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

劉秀當皇帝后,嚴光隱姓埋名,避而不見。劉秀打聽到他後,三次徵召,才把他請到京城,授諫議大夫。嚴光堅辭不受,仍回到富春江釣魚。對於嚴光的隱居,不少人稱讚,但亦有人認為是沽名釣譽。

東坡此,也笑嚴光當年白白此終老,不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佳處。「君臣一夢,今古空名」,表達出浮生若夢的感慨:皇帝和隱士,而今也已如夢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唯有青山依舊,朝夕百態,人心目。下半闋以山起,以山結,中間插入議論感慨,而以「虛老」粘上文,「但」字轉下意,銜接自然。

結尾用一「但」字領「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三個跳躍的短句,又與上半闋「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遙相呼應。前面寫水,後面寫山,異曲同工,以景結情。人生的感慨,歷史的沉思,都融化一片流動閃爍、如詩如畫的水光山色之中,雋永含蓄,韻味無窮。

從這首詞可以看出,蘇軾因與朝廷掌權者意見不合而貶謫杭州任通判期間,儘管仕途不順,卻仍然生活得輕鬆閒適。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厭倦生活,善於將沉重的榮辱得失化為過眼雲煙,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內心的寧靜與慰安。詞中那生意盎然、活潑清靈的景色中,融注着詞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更漏子·送孫巨源  蘇軾

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裡。

新白髮,舊黃金,故人恩義深。

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來去。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

蘇軾詞作鑒賞

此為送別詞,為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十月作者楚州別孫洙(字巨源)時所作。仕途上,作者與孫洙均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為了從政治鬥爭的漩渦中解脫出來,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孫洙即將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誥,這自然會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動。

詞中,作者將仕途中的無窮憂患情思與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達了極為複雜的心緒。

上片用西漢二疏(疏廣、疏受)故事讚頌孫洙。二疏叔侄皆東海(海州)人。廣為太子太傅,受為少傅,官居要職而同時請退歸鄉裡,得到世人景仰。孫洙曾知海州,故雲「二疏鄉裡」。

對海州來說,孫洙和二疏一樣都是值得紀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裡」,三句說海州碧水連天,青山映簾,江山神秀所鍾,古往今來出現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後有孫洙,都為此水色山光增添異彩。「新白髮,舊黃金,故人恩義深」。

三句以二疏事說孫洙。二疏請歸,宣帝賜黃金二十斤,太子贈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帳東都門外,舉行盛大歡送會。(《漢書。疏廣傳》)「新」與「舊」二字,將二疏與孫洙聯繫一起。


  
點明詞中說的卻是眼前人。孫洙海州一任,白髮新添,博得州人慇勤相送,這是老友此邦留下的深恩厚義所致。

下片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博物誌》載: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賫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人織,丈夫飲牛,問之不答。遣歸,問嚴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

這是傳說中的故事,作者藉以說孫洙,謂其即將浮海通天河,晉京任職。「海東頭,山盡處,自古客槎來去。」「海」與「山」照應上片之「水」與「山」,將乘槎浮海故事與海州及孫洙聯繫一起。作者的想象中,當時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但是,自古以來,客槎有來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時來到海上,人(孫洙)則未有歸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歸」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說應召晉京,一方面以歸期無定抒寫不忍相別之情。其中「有信」、「不歸」,就把着眼點集中眼前人(孫洙)身上,突出送別。

此詞妙用典故,先以兩漢二疏故事讚頌孫洙,又以乘槎故事敘說別情,既表達了對友人的讚美之情,又抒發了作者自身的複雜心緒和深沉感慨,可謂形散而神不散,渾化天跡,大開大合,結構縝密。

●河滿子

湖州作,寄益守馮當世  蘇軾

見說岷峨淒愴,旋聞江漢澄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