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53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徐霞客遊記

第153頁 / 共338頁。

昔儂智高宋代初年壯族首領時,有據洞保聚者,茲從下汲。此其遺構也。「東壁石隙中拓,有架廬絶頂,飛綴憑空,而石墅危削虛懸二十丈,無可攀躋。土人曰:」此戊午公無1613年荒歉,土人藏粟儲糧以避寇者。須縛梯綴壁以上,茲時平,久不為也。“入十餘丈,下壑即窮,上峽懸透,遙眺西南峽竇深入處,高景下射,光采燁燁,而石峻無級可躋,不知所通為山之前、山之右也。下壑石根插入水間,水面無內入之隙,水之所從,向下氾濫而出,則其中眾水交合處,猶崆峒內扃jiòng關鎖,無從問津焉。乃返筏出洞,從門外潭西躡崖登門左之壁。透峽竅而上,闢岩一圍,其門東向,下臨前潭,右瞰洞水,前眺對岸之上,旁竇氤氳,可橫木跨洞門而渡也。闢岩中廣下平,可棲可憩,第門雖展拓,而對岸高屏,曾無日光之及,不免陰森。若跨木以通對崖,則灝靈爽氣無不收之矣。此洞阻水通源,縹緲掩映,為神仙奧宮。

若夫重巒外阻,日月中扃,即內村已軼yì超越桃源,而況窈窕幽閟,若斯之擅極者乎!


  

百感前下岩,在百感洞前門之下,路西坑腋間。其門亦南向,高拓如堂皇,中多巨石磊落,其後漸下。

蓋水漲時,山前之水亦自洞外搗入者,而今無滴瀝也。

洞東北隅有峽北入,其上透容光,其下嵌重石。累數石而下窺,其底淵然,水涵深竇,而石皆浮綴兩崖間,既不能破隙而下,亦不能架空而入,惟倚石內望。

西北峽窮處,亦有光內射,其隙長而狹,反照倒影,燁燁浮動,亦不如所通為山之後、山之右也。

龍巷東北塢上洞,在向武州東北七里,即百感之西崖,第路由龍巷村東入,〔山〕北轉盤旋成塢,枯榕北枝大江分搗其中,崖回塢絶。墜穴東入,而洞臨其上,其門西向,左右皆危崖,而下臨激湍。

原無入路,由其北攀綫紋踐懸壁以入,上幕雲卷,下披芝疊。東進六丈後,忽烘然內暖,若有界其中者。蓋其後無旁竇,而氣盎āng充盈不泄也。又三丈,轉而北,漸上而隘,又三丈而止。其中懸柱亦多,不及百感之林林總總。而下有九石如珠,潔白圓整,散佈滿坡阪間。坡阪之上,其紋皆粼粼如縐簇,如鱗次,纖細勻密,邊繞中窪,圓珠多堆嵌紋中,不可計量。余選其晶圓者得數握,為董苡,為明珠,不能顧人疑也。玉砂洞中甚難得,亦無此潔白。

琅山岩在州北半裡,其形正如獨秀。

始見西向有門三疊,而不知登處反在東峰之半也。

余至後,黃君始命縛梯通棧,蓋亦欲擇其尤者為靜修之地耳。由東麓攀危梯數百級,入其東門,其門豁然高敞。門以內遂分三徑。由北竅者,平開一曲,即透北門,直瞰龍巷後北山,大溪西來界其中,抵橫裂峰西而三分之,北面巒嵐溪翠,遠近悉攬。由南竅者,反從洞內折而東山,外復豁然,即東門之側竅也。第一石屏橫斷其徑,故假內峽中曲出,其內下有深窪,淵墜而底平。由其上循崖又南入峽中,漸上漸隘,有石橫跨其上,若飛梁焉。透樑下再上,峽始南盡,東壁旋穴庋空,透窗倒影,西竅高穹曲嵌,復透而南,是為南門。其前正與州東北巨峰為對,若屏之當前,西南不能眺一州煙火,東南不能挹三曲塍流,而不知其下乃通行之峽也。由西直入者,高穹旁拓,十丈以內,側堰曲房,中闢明扉,若隘門之中塹者。然其上穹盤如廬,當隘處亦上裂成峽,高劇彌甚。透隘門而西,則西闢為堂,光明四溢,以西門最高而敞也。堂左南旋成龕,有片石平庋為榻,有懸石下卷為拓托,皆天成器具也。堂左右分嵌樓龕,圓轉無隙,比及前門,則石閾高欄。透竅以出,始俯門下層崖疊穴,危若累棋,浮如飛鷁yì水鳥,狀似鷺鷀。蓋已出西望第三門之上,而中門在其下矣。坐其上,倒樹外垂,環流下湧,平疇亂岫,延納重重,斷壑斜暉,憑臨無限,三門中較為最暢矣。夫此一山,圓如卓錐,而且上則中空外透,四面成門,堂皇曲室,夾榭飛甍méng,房脊,靡所不備。徙倚即殊方,宛轉頻易向,和風四交,蒸鬱不到,洵中使負戴耳。

下洞即在琅山西麓,其門西向,東入三丈餘而止。仰其上。則懸岩層穴,又連疊門兩重。余初至此,望之不能上達。

明日又至,亦不知其上層之中通於東,並不知東之可登也。

既而聞黃君命縛梯,既而由其南峽,同韋守老往百感出山之東,回望見梯已婉蜒垂空,始知上洞須東上,下洞獨西入,而中洞則無由陟焉。


  
十九日曉起,有雲。

晨餐後,半裡過寧墟。

〔從南峽去,抵天燈墟,聞有營懷洞。〕東折入山塢一里,北入峽一里,逾小脊北下。

隨山東轉,又二里,南那村換夫。

東北行二里,東逾一嶺,曰石房嶺。下嶺而東,又二里,至石房村換夫。又東二里,覆上山半裡,過一嶺脊。脊不高,其北水從東北墜,其南水從南流,是為向武、鎮遠分界,而左、右江亦以此分焉。隨流南下一里,大路自西來合,遂東轉循老山之南,東逾平陝一里,大道直東去,又從岐隨水東南下一里半,四山環塢一圍,曰龍那村,已鎮遠屬矣。

〔初至村,遙見屋角黃花燦爛,以為菊,疑無此盛,逼視之,乃細花叢叢,不知其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