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專門把康韋派往福吉谷營地去「檢察」華盛頓的問題,伺機「奪權逼宮」。康韋到了福吉谷,親眼看見華盛頓在大陸軍中的威信不可動搖,而官兵們對他這位總檢察長怒目而視,終於不敢造次。大陸會議最後弄清了是非,這場妄圖以蓋茲代替華盛頓的派別活動以失敗告終。蓋茲被調任北部防區司令,權力範圍縮小,歸華盛頓指揮。
他向華盛頓提出,熱切希望「忘記」這些不愉快的往事。米夫林則公開表示,華盛頓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這段反華盛頓的派別活動,為期不到半年,卻影響深遠,史稱「康韋陰謀集團」。普遍認為「康韋是該集團的首腦,蓋茲是傀儡,議會中的某些成員是幫凶」。
第九章 黎明之前的黑暗
1美法結同盟在寒冷的福吉谷,突然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1778年
5月
4日,大陸會議正式批准美法同盟條約。法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兩國友好通商,建立軍事防禦同盟。法國將直接出兵支援美國獨立戰爭。
這是長時間來美國外交努力的重大勝利。
華盛頓意識到,法國的介入,必將帶動它的同盟國的支持。這樣,英國在國際上將陷于空前的孤立,其海上封鎖會被打破,這必然大大加強美國獨立戰爭的力量。
華盛頓不但是軍事統帥,而且還有着胸懷全局、對政治外交總體思考的領袖素質。獨立戰爭剛開始他就意識到,要想打敗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必須取得國際支持,特別是歐洲國家的支持。
英國在數百年的殖民爭霸行動中,和歐洲列強結下了深深的怨恨。
最典型的是英、法兩國長達一個世紀的爭霸,直到「七年戰爭」法國戰敗告一段落。法國在印度的利益全部喪失,在北美只剩下幾個島嶼,在南美只剩了圭亞那。英國一躍而成為世界最大的殖民強國。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令法國感到幸災樂禍。它希望能給英國勢力以打擊,乘機恢復失去的殖民地和海上貿易地位。
1776年美國發表《獨立宣言》前後,法國一些高層人士,就主張對美國革命抱支持態度。外交大臣韋爾熱納伯爵曾向法王路易十六列舉了這樣做的三大好處:一、可削弱英國勢力,增強法國勢力;二、可造成英國貿易巨大損失而擴大法國貿易;三、還很可能收回部分被英國奪去的美洲殖民地。
歐洲的幾個老牌殖民國家如荷蘭、西班牙也大致採取支持美國的態度。
美國人認為,正好利用歐洲列強與英國的矛盾,爭取國際支持,加速獨立戰爭的勝利。他們派出了精明強幹而又極有聲望的幾位代表,前往歐洲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法國的外交承認,並參與對英作戰。這些代表中,有西拉斯·狄安、本傑明·富蘭克林和阿瑟·李等,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富蘭克林。
法國人知道,富蘭克林是馳名世界的學者和科學家,他在電學方面的傑出發明,使他成了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他搞外交活動樸實無華、獨具一格的風度,贏得了無數法國人的欽佩。他廣泛接觸各界人士,爭取同情和支持。法國知識界認為他可與思想家盧梭媲美,政治界則認為他是靠得住的國際盟友,而宮廷貴族們則為他的高雅風度所折服。
富蘭克林的形象,甚至出現在各種紀念章和鼻煙壺上,他成了美利堅民族的象徵,美國革命成了法國街談巷議的話題。
富蘭克林等人的外交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法國政府在軍火、物資、財政等方面,暗中給了美國許多援助。
1776年
5月,國王路易十六正式同意拿出價值
100萬列維爾的武器,通過法國人辦的公司和虛設的商業機構提供給美國人。
話又說回來,富蘭克林個人的聲望和活動雖然是一種優勢,但美國這場獨立戰爭能否穩操勝券,實在沒有把握。特別是
1776年和
1777年之間,美軍在紐約和費城接連失利,使法國人不得不謹慎從事。一旦宣佈與美國結盟,就意味着對英國宣戰。因此他們一直在權衡利弊,小心觀望,遲遲不敢落下這着棋子。
當美國代表狄安、阿瑟·李和富蘭克林請求籤訂法美商約和希望使用法國的
8支船隊時,連最支持美國革命的外交大臣韋爾熱納,也拒絶美國人的要求。
薩拉托加大捷的消息傳到巴黎,行情馬上看漲。這場勝仗展示了美國的軍事力量和勝利的美妙前景。富蘭克林不失時機地把消息通知法國政府,並運用靈活的外交手段,給法國施加一些壓力:如果法國不同美國結盟,美國將掉過頭來同英國議和。
關於與英國議和修好,的確不是空穴來風。柏高英將軍的投降使英國朝野震動。英國政府被迫改變政策,向美國伸出了橄欖枝,做出和平的試探。他們派出一個和談委員會去美國,又派出密使去巴黎與富蘭克林接觸。
英國提出的和平條件是,允諾給予不完全的獨立,主要內容包括:英國議會放棄向殖民地征稅,不向殖民地派軍隊,撤銷美國所反對的英國議會法令;只要北美承認英國的宗主權。
美國人要的是完全獨立,對這種條件自然不會接受。與英國的和談,卻成了美國對法國外交談判的籌碼。
1777年
12月初,美國特使再次向法國提出締造通商條約的問題。法國害怕美英和解於己不利,加快了法美結盟談判的進程。